勤学思培训网RMOYRF
  • 总算找到小学语文课外延伸的方法

    1 小学 语文课外延伸的方法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外延伸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从文本空白、悬念处拓展延伸

    一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给学生顺着课文思索带来了机会,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片0]

    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小木偶在赋予了人世间所有的表情后又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

    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和《最后一分钟》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1949年的阅兵仪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

    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同时,拓展阅读一定要注意要适度,要适合文本,适合学生,适合的时机,适当的数量,合适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纷繁复杂的语文的学科资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

    2小学语文课外延伸的方法一

    一、延伸课外文章,锦上添花

    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把握语文课本资源的基础上,适当适时地向课外延伸。

    1.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为例,课本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并且这些训练点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经过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如《沁园春•雪》、《论语•述而》、《阁夜》、《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智子疑邻》、《精卫填海》、《荷塘月色》、《背影》、《海的女儿》、《丑小鸭》、《天方夜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等。

    2.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也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匆匆》一文时,把本册的《长歌行》并入一块学习,还可引入一些有关惜时的名篇,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明日歌》等,组合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家名篇的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惜时名言,营造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间的宝贵和浪费时间的可耻。

    二、丰富故事的情节,延伸文本

    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三、抓住“空白”,放飞想象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出色作品,编者或作者当然会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获取“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激发学生用想象填补这些空白,想象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想象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和结局等,进行适度的拓展,就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呆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春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教学时,我便引导学生想象:雷公公会怎样唤醒春笋呢?学生纷纷喊起来:“春笋,快醒醒,春天来了。”“小燕子已经来了,正在给他们唱歌呢!”“快出来吧,春笋,大家都在迎着春风使劲生长呢!”接着,我说:“这样一喊,春笋们便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冒出来了。

    这时它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静态的语言文字激活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说,在入情入境中演,在声情并茂中读,有效理解文章的意境,品味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加强学科知识渗透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

    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例如在四年级《钱塘江大潮》一课中,可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余亚飞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

    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等知识延伸课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小学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紧扣教材,但又不拘泥教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必要时、必要处都要善于结合教材进行适当的联系和拓宽,让教材成为一个个最佳的资源生长点。语文教学要完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开放的教学态势。

    3小学语文课外延伸的方法二

    一、关注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设一座美丽的桥梁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他们在课堂上生存于书本世界,徜徉于书本;而在课下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吸取着生活的真知。

    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生活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上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先了解一下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那么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一些实践活动,学习就成了一种有趣的活动了。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后,我设计了一道能力题:仿句(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用上带点的字写一句话,也可使用其他动词,注意准确使用动词。学生课前已作了充分准备,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所以选材内容多,思路广。

    有的写“哄孩子”,有的写“大扫除”,有的写“救火”……文句描写精彩,引人入胜。如“火势越来越大,人们拎着水桶,捧着脸盆,拿着水管,投入到救火战斗中”。仿句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平时的生活体验也结合到课堂上来了。所以,广阔的生活空间,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它们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智力背景,加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联系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名言。语文学习必须联系生活,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生活素材。正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而如果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语文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之中,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自然也就缺少了投身社会、了解社会、感悟社会的机会。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以其无所不包的内涵、丰富的内容,可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课外知识。孔子说:“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阐释的就是学生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更好地感悟生活、体味社会!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的“民族的脊梁”鲁迅也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学生可以看看教材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本抱住,功课做完有余暇,大可看看各种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浏览。”

    我们虽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博览群书的大家,但是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操,扩大语文知识面,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们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多读书,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著名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很明显,大量的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果留心就会发现,那些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写作时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观点明确,这对写作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作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腹有史书气自华”恐怕也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吧。 语文课堂教学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准备过程,课外阅读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过程,二者是有机的统一,密不可分。

    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大课外阅读的训练量,从而更好地去为课堂教学服务,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三、关注学生的家庭作业,架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桥梁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早已融入了素质教育。将单一的纯语文家庭作业变为大语文教育的家庭作业,真正全方位的、立体的、广视角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素质,使家庭作业成为架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桥梁,真正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无限魅力。

    大语文教育的家庭作业是“开放性”的,包罗万象,形式不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可画、可唱、可演、可写,内容虽然不限,但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紧跟教材,如教《蜘蛛》,就让学生观察蜘蛛的外形、种类、生活习性等,还有课外读物的阅读、讨论等。

    二是紧跟形势,如迎奥运,谈WTO的组织形式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等等。

    三是紧跟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好动、好奇而又好问、好学,我们就满足他们的要求,什么写诗、画画、打球、做手工等,只要学生感兴趣的,对身心有益的,我们都支持。既然是开放性的家庭作业,作业的布置就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布置。

    如紧跟形势的作业就让家庭书籍报刊较多的同学去做,文体的课外作业就让有文体特长和兴趣的同学去做。设计广告或研究小课题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和自行选择。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作业,个个都积极主动地去做,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下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空前提高,以往学生发言总是简短的一两句话,班级活动总是找不到主持人,而现在好多人都能主持,而且辩论起来有理有据,出口成章。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自然带来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往学生怕作文,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无素材可写,而现在材料很丰富。每次家庭作业都是作文素材的积累,有些家庭作业本身就是作文的新尝试。

    因此,写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作文能力的提高,又带来了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无处不显示大语文教育的无穷魅力。

    4小学语文课外延伸的方法三

    一、 课外延伸的前提条件

    课外延伸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但课外延伸是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程,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进行课外延伸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保障。

    1、丰富的课外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像教科书以外的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各种展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作为课外学习资源。


    [图片1]

    这些课外学习资源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最容易用到的有:报刊、网络、图书馆。在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课外资源时,家长和老师要给足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相信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支持有多种的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能收集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但往往看到学生拿着汇成商学院几页纸的资料而自己念都念不通顺,某些资料与自己收集的目的关系不大。

    这样收集、这样延伸有什么价值呢?学生收集到资料后能先内化为自己的所得,然后再在同学中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其作用。因此在开始实施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收集,学生学会一些方法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

    二、对课外延伸的利用

    1、服务课堂,深化理解

    与教材中的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很多,完全可以发动学生去收集,启发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增长了学生见识,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如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我就让学生课外先去搜集一些关于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进行阅读,这样便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课文的学习。

    或课内延伸到课外,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扩展阅读,如教学了《小珊迪》这一课,我让学生们去读一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读完后,学生纷纷向我表示,现在她们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她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再如教学的《赤壁之战》,学生倍感兴趣,就借此机会让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并利用阅读欣赏课谈谈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2、综合类型,培养能力

    课外延伸并不局限于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比如:做环保方面的手抄报、设计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写调查报告等。这样的综合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会围绕某个方面思考收集资料,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的购物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家里可以卖的小商品来卖,也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别的同学卖的商品,跟父母商定价格范围,真正开展一次购物活动。

    学生热情高涨,卖商品的同学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买商品的同学想方设法讲低价钱,不但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