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YMEZD
  • 总算懂了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法

    1 小学 语文朗读训练方法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法,供大家参考。

    1、自读

    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去朗读,这样更能让孩子们用自己热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 这种方式一般运用于课前预习和带着问题读课文的时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识新知、独立感知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字方面的问题。


    [图片0]

    2、范读

    范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小学生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

    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除了老师范读,还可以借助录音、网络视频朗读来给学生示范朗读,这样就会引发学生读好的欲望,可以起到以读促读的效果。

    3、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比较适合用齐读。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就是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的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

    4、赛读

    在教学中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去朗读,因为都是小学生好胜心强,可以充分把这种好胜心利用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指名一个学生朗读,之后让其他学生点评,再找有自信读好的同学读相同的内容,可以接二连三的去读,这样就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情的把握能力。或者是分小组比赛朗读,男生、女生比赛朗读,都是较为可观的方式。

    5、演读

    演读,顾名思义就是表演朗读,以我之见,分角色朗读和配乐诗朗读都是表演朗读的极佳方式。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分角色表演。

    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配乐诗朗诵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情因境生,音乐与文章相得益彰,更加能创设美得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2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法一

    一、朗读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一二年级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从学生入学阶段就开始抓学生的朗读。一二年级正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朗读和背诵练习。

    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喜欢读书、背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朗读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在朗读过后按照朗读要求来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反馈和及时的指导。

    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丢字丢词、一字一顿、唱读课文、词句停顿不当等,对于具体的问题,教师要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纠正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看清课文内容,读准字音,不要养成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要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作用,不要胡乱停顿。

    (二)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把整个句子朗读完整,要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整篇文章要读的流畅连贯,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要适中。

    (三)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语气中轻重缓急的变化学生要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注重朗读训练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朗读训练。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一)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一篇文章当中不管作者描写的情节是怎样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变化如何发展,文章的中心思想始终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中心,以中心思想为依据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如《桂林山水》一文通过优美的语言主要描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学生时应一种清新愉快的语调和心情来朗读;再如,以《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人们在长安街上最后送别周总理时的情景,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送别场面,人们的心情是沉痛并且悲壮的。

    在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悲伤的心情,读出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惜别之情。

    (二)在朗读过程只能够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意境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当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使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其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

    对此,教师可以配以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庐山瀑布的景色当中,运用惊叹和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使学生与诗人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具体的语文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我们常见的几种朗读形式有领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和分角色朗读等。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具体可以操作如下:

    (一)分小节朗读

    分小节朗读便于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句子划分和停顿,通常用于诗句的朗读和文章中比较长的句子的断句朗读。教师在指导分小节朗读时要将句子中需要的停顿的地方用分隔线标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意思,避免学生因为不理解而把句子读破导致不能正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隔练习,举一反三,提高在朗读中正确停顿的能力。

    (二)分角色朗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是很纯真的,他们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他们很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训练。

    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就比较适合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对于过河的体验会体会到老牛的不屑、松鼠的害怕、小马的犹豫和老马的慈爱学生通过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便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把自己变为故事的主人公,读起课文来便会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朗读兴趣极高。

    (三)轻声朗读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大声地齐读,因为在齐读的过程中,有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跟上其他学生的朗读速度而忽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导致思维受到影响,课文读完了却毫无所获。所以,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用轻松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以此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3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法二

    一、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录相,看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字。

    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悲”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二、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

    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

    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三、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

    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

    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并以次为要旨,进而朗读《鼎湖山听泉》的第4节。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朗读训练过程最优化,既是对朗读的训练主体朗读兴趣的激发,朗读时间的控制,更是对朗读内容的整体把握、指导,这是以朗读目标为导向,读的训练为基础,自已练习与在师生指导中体会、学习,日益形成发展朗读技能技巧的过程。

    一堂生动的朗读训练课,应是目标清楚而富有层次,训练方法简单而富有成效,训练过程简洁而又具有风格,这就是我们需要要追求的高效率的朗读训练。

    4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法三

    一、教师备课要备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备课时,就要把“读”作为一项重点目标来考虑,要重点备“读”。如一篇课文要读几遍,每一遍要用什么方式来读,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读,准备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哪些句段要重点读,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等都要备好。

    教低年级的教师备课还要备范读,如范读哪些语段,怎样读,为什么要范读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图片1]

    三、教师范读引导

    语言文字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媒介,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情感、内涵等,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非得通过朗读体会不可。但是,小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又决定了他们对许多课文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有困惑、有障碍,所以有时候一篇课文已经讲完,而学生仍旧只是一知半解。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 趣之以读”、“读之以思”。

    因此,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

    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我提高了音调,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捧起课本朗读时,笑意已在眼中闪烁,崇敬之情已在脸上浮现。

    总之,老师范读时语感要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老师的朗读技巧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得着。老师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入景入情”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扶读”下,就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更好。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成生动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学生,也能把教师的情感、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具体、深入。

    四、着眼朗读,读中渗透,感悟情感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应侧重情感的体验,淡化技巧的要求。

    倘若说“正确”、“流利”地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地读,则是“悟 ”出来的。在进行必要的“重音”停顿 “速度”“高低”朗读技巧指导之处,“有感 情”地读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

    如教师在教授《假如》一课,文中“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这个词语学生不懂,教师没有抽象地下定义,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结果学生豁然明白:“苦苦”在这里不是说嘴里有苦味儿,是说等得“很辛苦”、“很艰难”、“很伤心”。

    通过细细品读,学生对“苦”字叠用也有所感悟,因此用了那么多“很”。同时,在对“苦苦”一词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怜悯之心已油然而生,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这就是成功的朗读感悟。

    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更加深透。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定于变化的更替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如果教师本身无动于衷或无病呻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境。

    除了利用情态语言等“煽情”之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讲激情故事、设置悬念、安排表演等,尽快地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调动情感参与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如有位教师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把自己装扮成荷叶姐姐(胸前披挂一块纸板做的绿色大荷叶)。

    她启发学生说:“老师是荷叶姐姐,那你们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我是小水珠”、“我是小蜻蜓”、“是小青蛙”。在导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人人演读小水珠的“躺”、小蜻蜓的“立”、小青蛙的“蹲”,并让学生读后谈谈自己的躺(立、蹲)在荷叶上的心情和感受。学生一个个完全进入了童话世界,这样,他们的朗读都十分自然到位,理解得以深化,情感也得到升华。

    五、避免形式单一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形式应多样化。范读、领读、散读、抽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应交替进行,给学生以新鲜感。在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中宜多用范读和领读。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初期,尚未形成汉字音、形、义三者的牢固统一联系。在朗读时常常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

    或用手指指一个读一个,因而常常会将多音词人为地分割开来读,很难把词联合成语气连贯的句子一气读出来,所以朗读往往破坏了正常的语调格式。结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先范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词联合成语气连贯的句子读出来,从而正确理解课文。

    当然,对个别差生还应教读。散读宜在讲读课文之前进行,一个班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在讲读之前,学生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朗读水平或快或慢,便于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抽读宜在讲读时进行,抽读是学生单个地朗读,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在讲读时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但抽读时,千万不能只抽几个“读书常委”。这样不利于提高全班的朗读水平,也不利于教师正确了解情况。分角色朗读和齐读宜在讲读课文之后进行。讲读课文之后,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才容易进入角色,朗读的质量才高,才能更好地帮助差生正确地理解课文。齐读时,学生也不至于因为跟不上而打“二和声”。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