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终于认识小学语文词义教学方法

    1 小学 语文词义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于词语的掌控量决定了学生语言的丰富度,所以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词义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事物形象联系法

    事物与词语,是被反映者和反映者的关系。对词义的理解如何,与事物认识是分不开的,这是词义教学的一条规律。教师应在教学中常用直观演示、实验及动作、表演等,建立词语与事物的联系。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种动物留在雪地里的脚印,分别比作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


    [图片0]

    教学时,教师可出示这4种挂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形状,并联系4种动物的爪或蹄的形状,理解课文中的“竹叶、梅花、枫叶、月牙”所表示的意思,而不要抽象地讲解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些较抽象的词,可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例如,《狐假虎威》中的“纳闷”一词,低年级学生感到不好理解,教师可打比方。比如,平时妈妈很早把饭煮好,可今天小华起床时,妈妈还在睡觉,这时,小华心里感到怎么样?这样通过联系实际体验,理解“纳闷”一词。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纲》强调“要着重学会”,并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例如,《小猫钓鱼》中的“钓鱼就钓鱼,不要三心二意的”,其中的“三心二意”一词,教学时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小花猫跟猫妈妈到河边干什么?它有没有钓鱼?那它干什么?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内容,便能较形象地感受到“三心二意”就是“心里一会儿想干这,一会儿想干那”的意思。

    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我是这样做的。

    1.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例如,“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

    对“骤然”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这段话,边读边想,把“骤然”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突然”“忽然”,问题就解决了。再如,“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对这段话中的“竣工”一词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这段话,通过琢磨、思考,他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完工”。

    2.联系课文描写的情境理解词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顺”或“悟”。这种“顺”出来的意思,学生虽然很难用语言表达,但已理解了它的含义,扫清了阅读障碍。

    例如,“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在理解“踉踉跄跄”一词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像当时武松喝醉了酒,不听店家劝告,独自走上景阳冈的情境。从而体会到神志恍惚,走路不稳当,东倒西歪的样子,就叫“踉踉跄跄”。

    再如,“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理解“蹑手蹑脚”一词,我们可让学生想像叙利奥为减轻父亲的生活重担,他瞒着父亲,深夜起来悄悄地替父亲抄写签条。他的动作一定很轻、很慢,怕惊醒家人。从中体会到走路时小心谨慎、轻手轻脚的样子就叫“蹑手蹑脚”。

    3.依据文章脉络理解词义。有些词语单独理解颇为费事,如果依据文章脉络思考,便能顺当理解词义,因为词义往往就隐含在上下文中。

    例如,“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段话中的“慷慨”一词学生不易理解,如联系上文“地球是无私的”来思考,那么便能理解“慷慨”的意思了。

    再如,“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这段话中的“应接不暇”较难理解,但顺着课文的脉络读下去,就会发现后面的话语便是对这个词的解释。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悟出道理,掌握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会慢慢积累经验,形成能力。

    三、删换词语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一些词语在句中起着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作用。教学时,可采用删去要求理解的词语与原句比较,以体会它的特定含义。如《好孩子》中“他的衣服全湿了”的“全”一词,教学时,可先出示两个句子:小宝的衣服湿了;小宝的衣服全湿了。

    然后引导学生对句意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全”的确切含义。又如,教《我不能忘掉祖国》一文,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替换“不能忘掉”或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理解课题的含义是要“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情况,或要“牢记”自己的祖国。

    四、实践操作体会法

    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明显的形象直观性,有些词义有所引申的词语教学,可采用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词语的真正含义。例如,“一片树叶”中的“一片”是表示数量,而《我选我》中“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中的“一片”,教学时可先让一个学生鼓掌,再让一两组或全班学生一起鼓掌,然后,问学生哪种掌声跟句子的意思相符合,这样学生对“一片”的词义的理解就更确切了。

    五、感情朗读领悟法

    有些句子生动形象,情在语中,有些句子凝炼含蓄,意在言外,有些句子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对这类句子不宜多讲解,其中有些关键词也可在朗读中引导体会其含义。

    如《难忘的泼水节》中的“火红火红的凤凰片开了”,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火红”呢?再如,“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对这两句中的“幸福”和“令人难忘”等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语感,从而理解词义。

    再如,《我选我》中“林老师亲切地说……”“亲切”一词,也可以在指导感情朗读中,由教师面带笑容,以柔和的声调范读,再让学生模仿试读,从中体会语感。这样,对“亲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小学语文词义教学方法一

    1.提高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视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对于词语的教学应该联系文章中的上下文,不仅单单对词语进行讲解,对于词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也要进行讲述,让学生对于词语、文章都有更深的理解。如在课文《桥》中描述桥的一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在正常的思维中,发抖、痛苦、呻吟都是人才会有的状态,而这里却是描写桥在大水的影响下的晃动以及发出的声音。因为木桥没有生命,但是文中却用描写人的词语描写了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产生疑惑。

    所以教师在讲解文字之前,要先将文中学生不懂的词语进行解释,对于陌生的词语也要结合文章去理解其的意思,然后还可以利用字典对于单个词语进行详细的讲解。

    2.树立明确的词语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年级对词语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差异。低年级的教学目的旨在吸引学生对于词语学习的兴趣,积累词汇量,对于词语有着简单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读写;中年级的教学目标旨在能充分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在遣词造句时能够准确运用;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则需要学生对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自主推敲,探究其深层意义。

    3.改进词语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配合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词语教学。在讲解课文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对于不懂的词汇或者陌生词语进行标注。在课堂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核心词语进行重点讲授,并且对学生进行标注的词语进行讲解,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古板,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爱上语文词语。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已经了解的词语来理解文章;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教师要积极督促学生运用已知的词语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对于不同的词语还可以运用表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印象,也使得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更感兴趣,更加理解词语的意义。

    3小学语文词义教学方法二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很多教师让学生司机硬背字典或者书后的词语,脱离了文章的情景,学生对词语应当运用的地方没有明确,并且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该词语,这样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常常想不到运用词语,只用白话文,联系上下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上下文对词语进行理解

    在一篇文章中,有很多学生不认识或不知道意思的词语,这时教师不要生硬地讲解,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词语进行理解,一般情况下,联系上下文的情境就会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这个时候再用字典查出准确含义,学生就会记住这个词语,并透彻地领悟其含义。

    (二)结合前后语句的联系来理解词语

    前后语句之间的联系是最紧密的,但有些词还是较为抽象,教师单一地利用字典或口头上的解释往往使学生听完之后就忘记了,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解决这种状况就要让学生联系前后语句,引导他们先说出这几句话的大致意思,并让他们经过讨论、大胆猜想,然后再加以解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思考。

    (三)结合故事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在一个故事中,学生广泛关注的是这个故事的情节走向,那么结合这个故事的发展路线,可以大致总结出词语的基本意思,教师再加以讲解就可以了。

    二、比较词语的差异帮助理解

    有些词语的大致意思是一个方向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词语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词语间的细微差异,比较法是词语教学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近义词

    比较两个或几个近义词之间细小的差别,让学生在用词方面达到准确、生动。

    (二)对比词

    有些词是两个词形成强烈反差的词,这就需要教师举例进行对比,是学生很好地理解词义,并体会用词时抒发的情感。

    (三)同词异义

    就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或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不同。利用造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在特定的语境中应该用什么词。

    三、学生即兴表演理解词语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都喜欢即兴表演,他们不怯场比较能放得开,表演欲望强烈,所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出词语的意思,这是在语文词语教学技巧中比较有趣也比较容易达到效果的方法。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已经进入到了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丰富了教学方法,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画或者动态图片、视频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词语教学技巧,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微观为直观。例如:雨中行人们打的伞的颜色都有哪些,可以在课件中制作一些图片,伞的颜色让学生说出来,最后总结“五彩缤纷”帮助学生理解。

    五、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与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有关系,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词语、理解词语,比如:教室里的某样东西,某个学生的衣服或物品都可以拿来直观地展示词语。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寻找,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寻找树叶,寻找比较生僻的颜色等。

    4小学语文词义教学方法三

    一、活化形象,直观刺激

    学生对于词义的感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因为表象是由具体感知到抽象认识的中介,如果缺乏某一方面的表象积累,就会在词义理解过程中形成认知障碍。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表象积累不厚,且不能通过语音的形式与词义形成固有的联系。

    这就需要我们聋校语文教师借助各种直观中介手段,将生硬的词语符号活化为具体的形象,利用直观教具如图片、实物、影像、动作演示以及想象画面的方式来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迅速理解和识记词义。

    1、影像呈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以影像为媒体,激活经验与词语相似的组块,把平面的词语活化为立体可感的形象,以直接的具体的刺激物作为学生理解词义的中介,这是学生理解词义、学习词语的重要途径。

    如《赵州桥》(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四册第十三课)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着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这一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赵州桥的影像资料或者投影赵州桥栏板上的照片,将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视觉表象,对于“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理解也便成顺理成章了。

    2、动作演示

    对于语文教材中一些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可以采用动作神情表演的方法,通过师生模仿表演予以形象再现,让词语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参与表演中深入体会词语的含义。如《老鹰捉小鸡》(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二课)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老鹰几次从左右两旁猛攻,都没有成功,就趁母鸡不防,一下子从母鸡手臂底下钻了过去。


    [图片1]

    小鸡看母鸡没有挡住老鹰,慌了手脚,向四处逃散。一只小鸡跑慢了一步,被老鹰抓住了,成了‘俘虏’。”这一段学生不理解的生词较多,如若教师硬搬字典的义项,学生非但不能理解,反而会被搞得稀里糊涂。而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去,通过一个又一个动作的演示,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一连串词语。

    3、想象还原

    想象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象是一个人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词语所描绘或表示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再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词义。

    如《背影》(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八册第二课)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到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对于“狼藉”一词仅仅告诉学生“杂乱”,还不足以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而让学生想象“狼藉”的场面,说说心中的图像,通过情景想象,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生活经验被激活,“狼藉”一词的理解也就变得具体深刻了。

    二、朗读体味,品读理解

    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掌握词义的过程,也是掌握概念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而词义又具有模糊性、情境性等特点。对于名词、动词词义的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但是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的词义却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这些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的方式,反复琢磨,细心领会。

    1、语境中揣摩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是词义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些词语单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将词语置于文本的语言环境之中,那么理解起来便会容易得多。

    例如在教学《蜜蜂引路》(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七课)时,“果然”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了语境教学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他看到园子旁的小房子,会怎么想呢?学生说:“蜜蜂都飞到园子中去了,说明园子旁边的小房子一定是养蜂人的家。”

    我问:“列宁所想的和结果一样吗?”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答案:“列宁走到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就是养蜂的人,事实和列宁想的完全一样。”接着我又问学生:“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呢?”“果然”学生齐声回答,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在语境中揣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果然”一词的词义。

    2、换词中比较

    换词法也是词义教学的重要方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词义去理解新的词义,以熟词为中介,建立新词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词解词。如教学《翠鸟》(聋教材第十册第二十二课)“翠鸟鸣声清脆,爱贴在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

    一句中“清脆、疾飞、一眨眼”几个词语时,我们可以采用换词法进行词义教学,通过“好听、快飞、一会儿”等词替换文中的词语,让学生理解几个生词的含义。利用换词法进行词义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的是虽然替换的词语与文中的词语意思想近,但是还有一个词语运用确切、传神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新旧词语的对比,使学生对生词词义的理解更为精确。

    3、品读中体味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能力,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如《小壁虎借尾巴》(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二课)一文中写“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就爬呀爬,爬回家找妈妈。”

    为了理解“难过”一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爬呀爬”读得慢些,边读边体会小壁虎借不到尾巴时伤心、难过的心情。当小壁虎看到自己又长出一条新尾巴时,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小壁虎的惊喜之情,通过朗读对比,“难过”一词的意思自然很好理解。

    三、实践激活,运用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对词语教学而言,仅仅让学生理解词义是不够的,还需要让词义在学生的意识里活起来。

    实践证明,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但是这些词汇却因为长期得不到运用而成为消极词汇,这就是学生对于一些学过的词语因长时间没有接触而不能再次理解其含义的原因所在。

    因此对于学生的词语教学,应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还要创设情境,利用各种机会,让词语得到表达和运用,让词义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深化和巩固。

    1、联系生活,唤醒经验

    语文和生活世界是相通的,共融的,文本中的词语可以通过生活的情境得以理解,同时又可以在生活情境中得以验证。联系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入手,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让学生对词义得以亲切的感受。

    而在学生理解词义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次找出类似的生活经验,以加深词义的理解。如对《我也该准备过冬了》(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十四课)一文中“准备”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链接生活经验:如果同学们去洗澡,会带一些什么东西?学生有的会说带衣服;有的会说带洗发水;有的会说带肥皂;还有的会说带澡票……不一而足。

    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带这些东西都是为洗澡做准备。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准备”的经历与体验,打通了词义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通道,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词语,将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理解“准备”一词的含义之后,让学生联系文本,说说各类小动物为过冬所做的准备。

    然后再让学生还原生活,说说生活中自己还为什么活动做过准备。这样以来,学生在反复联系生活经验的活动中对“准备”的词义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2、例句展示,参悟归纳

    对于有些词语词义的教学,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相似的例句,让学生通过主体的亲身体验,从而产生内心感悟,对词义得到深刻理解。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主感悟、总结、规纳、参悟的词语含义,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如教学《在金色的海滩上》(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十课)“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一句中“一望无际”一词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相似的例句:“①嫩绿的麦苗一望无际,一阵微风吹拂,像一张碧绿的锦绸,在旷野中抖动。②放眼眺望,一望无际的大地上白茫茫一片,像一张雪白的大纸铺张开来……”

    通过例句的展示,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系列影像,从而找出相似的规律,归纳出几句例子中同一词语的含义。

    3、造句深化,实践感悟

    造句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词语加以运用实践,是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词义教学的深化,是让词语在学生的意识里活起来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给学生讲解词义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句写句,检验学生对于词义的理解情况,及时明确学生对于词义概念的理解程度,促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加深词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