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科学和技巧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技巧,学生上课的兴趣就会减去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将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技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
过去的语文教学是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了解,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繁杂的内容。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
[图片0]
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组块中求同存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就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
二、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
当我上到《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要求他们谈谈捐款的“启示”。因为学校有位学生家里失火,大家刚刚向他捐过款。学生积极举手,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大家理解了“爱”的含义。活动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如课本剧表演、辩论会、对抗赛等。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折腾”,一定会碰撞出许多“求新”的火花。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求真、求新”,需要每位教师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实践、提高,才能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表演、游戏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
一次春游活动中,我和五年级的全班学生在河边玩,无意中看到一条蛇正在吃一只青蛙。学生们都惊叫起来,都跑出几十米开外。当我们都镇定下来后,才稳下心来。当蛇跑后,我向学生讲有关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通过这件事,学生懂得不少的知识。
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
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有大胆能说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上课中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提出后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
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小组学习,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根本没有了合作,没有了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技巧一
一、 教学技能之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艺术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古人云:“言为心声”,“惠于心而秀于言”。贫乏的口语只能是贫乏的思想的反应。上课的过程中常常会为一个知识点想到很好的内容,把自己脑海中的内容变成语言的时候就变了样子,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反而让自己的意识走了样子,这就是让人常常感觉遗憾的“词不达意”。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口语艺术水平就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的修养。其次,还要使自己的教学口语做到规范,做到语音正确,用词恰当,说话符合逻辑,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生动活泼。教学口语要使学生愿听,爱听,掌握口语的表达技巧,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磁石一样的吸引力。
二、教学技能之目标设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后学生将能够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十分繁复,因此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
⑴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要求立足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⑵目标的设计应具有可测量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生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⑶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⑷目标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发展性。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只有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此所谓“射箭首先就要瞄准靶子”。
三、教学技能之流程设计
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一种规划和安排,它是否具有合理性影响着语文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语文教学任务能否圆满完成。合理的设计教学程序可以把语文的各项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整体。
可以有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保证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可以体现语文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上的个性特色。在设计上,要了解教学的一般过程要求,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注意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相适应;环节要确定,步骤要清晰,安排要合理,规划要具体;具有创新意识,努力求得创新。
在教学设计中课前的温习、内容的切入以及教学形式转换,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更多的去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四、教学技能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使的教育教学质量、效率都获得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最优化的效果。
以图像符号为主呈现教育信息的多媒体课件,不仅比语言、文字形象生动,便于准确理解与加强记忆,而且在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信息要比语言、文字大得多。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充分的提高教学效果。
时代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熟练的掌握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教学技能之科学有效的评价
《新课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内容和积极进行知识迁移。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要正确引导,激励评价。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情绪不稳,表现易变,教师应适当地采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采取鼓励他们不断的上进的评价方式,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其次、教师要动态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抛弃传统教育的那种以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轻率地断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评价方式。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意识到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之中,切忌以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应坚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每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动力。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技巧二
一、语文教学技巧
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的强,喜欢研究新事物。教师可以针对这个特点采取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1、制造悬念。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制造点悬念,故意不揭晓谜底,这将会让孩子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上面,思维也逐渐靠近老师的方向,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知识。如果单纯进行直接教学,孩子们会觉得内容无趣枯燥,自然而然的就去干其他的事情,孩子在课堂上就只能是旁听者。
若采用制造悬念这种方法,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来,这样孩子就变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制造悬念这种方法不仅让孩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营造好的氛围。轻松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关键的,它能让孩子们更轻松的学习,死板的教学方式只能使课堂的氛围更加的恶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教导学生。在好的方面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在不好的方面上,对学生进行教导,让他们日后改正。
当学生对老师提出某些意见时,老师应该欣然的接受并鼓励其他学生们也可以提出各种意见。在教学的课堂中,应该对学生多表扬,多引导,这样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控制好教学节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比较轻松的状态下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在讲难点重点时,老师应该适时地放慢速度,学生才有足够时间来吸收,对于次要的知识可以配用生动的例子来简略的讲解。在课堂结束之前,再次把重点和难听提出来进行总结,也能使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记忆。
用独特的教学法。在书本的排版时常常都会把有相同点的内容放在同一章节,老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进行一个大的总结,这样让学生可以更轻松的学习。大总结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更能体会其中的含义。
讨论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就是同学们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因为每个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对问题的看法就不同,所以讨论式学习就是把各个角度的看法集中在一起。
二、与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1、以情境感染法教学。情境感染即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可将音乐、美术、语文等多种艺术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创造艺术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产生共鸣,从而创造立体教学情境。
[图片1]
2、实践竞争法教学。实践竞争即安排学生亲身实践,组织学生激烈竞争,在对学生的读写训练中,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开展辩论课、朗读课。既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习动机。
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是一个具有广泛兴趣和渊博知识的多面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真正的吃透教材,真正理解和运用教材,必须具备相应水平的艺术素养和科学常识,以及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会有条件向学生倒出自己肚子里的知识。
如果说,一堂出色的语文课是一剧本时,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则是演员,最后叫不叫座,靠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语文教学中处处渗透着教师的心血。因而教学艺术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学到知识及能力,而且更加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句的学习,更是兴趣的培养,观念的更新,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授课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
“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
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技巧三
一、语言的节奏性
教学语言的节奏性是很重要的一种属性。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实际而适当地时缓时重,抑扬顿挫。这样学生就可以随着教学语言优美的旋律和声调的变化而变得兴奋。同时,学生听讲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兴趣也就随之产生。
相反,如果教学语言呆板单调,教师的声音节奏缺少应有的变化,那么就不能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其产生兴奋,反而会起到“催眠”作用,使学生提不起精神,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为了圆满地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语言的节奏上,应注意讲讲停停,而不要进行毫无休止的“满堂灌”教学。在讲到重点、难点的时候,尽量将速度放慢,给学生一个思考、记忆的时间,使学生的体会逐步深入,情感渐趋投入。
从语言本身表达技巧上讲,为体现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就必须注意语速的适当,语调的抑扬顿挫等等。同时,教学语言的节奏美对唤起学生强烈的感受和对美的渴求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讲授有情景的对话和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用不同的口气和节奏为孩子的广阔想象创造空间。
二、声调富于变化
声调是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调富于变化,就可使整个课堂教学绘声绘色,增加感染力,也能使语言声情并茂。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汉语只有四个声调,却能产生千变万化的词语和句子来,尤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它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出现的“大娘”一词不同的读法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喊周总理的名字,每一次喊周总理的名字所表达的缅怀之情都是更深层次的。所以在应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声调和声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声调的变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语言中修辞的运用
修辞就是讲怎样选择并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即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性的技巧。有人说,不用修辞的说教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哲人,用修辞的说教就是一个绘声绘色的演员。这话也正说明了修辞可以对所叙述的对象进行生动而贴切的描述。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反语、对偶、反复、模拟等。讲课时,适当运用这些手段,可使语言顿生光彩。例如孙敬修老人在给孩子讲故事时,经常用拟人声调,使故事非常生动。他讲《胆小的兔子》时这样说:老山羊“嘭嘭”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狐狸让山羊“扑通”一下栽了个跟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拟人和拟声用得更多。
比如,我们在讲解“敲”这个词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它的意思是“敲门”,也许他们能够一时记住,但是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果这时我们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我们用拟声词“砰、砰、砰”来配合讲解的话,学生就会对这个词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修辞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首先就是要用普通话,小学阶段是学语言的黄金阶段,但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正确的发音方法还不能完全掌握,主要是靠模仿。而模仿之后,也往往会产生遗忘,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发音、辨音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驾驭母语,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外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对语文教师来说,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那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其次,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确切,不合混、不模糊,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则和基本原理等的阐述,更要准确无误,合乎逻辑。困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苦练基本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五、课堂教学语言可用机智的幽默加以点缀
西方人把幽默作为衡量一位好老师的几项指标中的第一组成要素。“幽默是教育的助手”。用幽默的方式说明严肃的道理,比直接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一定要发于爱心,不要挖苦讽刺。另外还要注意分寸,幽默过了头也会产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