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总算晓得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形象方法

    1 高中 语文诗歌鉴赏形象方法

    以下是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形象方法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图片0]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长相思)运用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2高中学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 分清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类别。它主要有两种:1 抒情主人公是诗人自己的 形象,如,杜甫的《登高》。2 诗人自己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形象。

    2 大致归纳诗歌中常见的8类人物形象: 1 不慕权贵,傲岸不屈。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3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4 一心报国,慷慨愤世。 5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 6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7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8 爱恨情长,情义绵绵。事实上,第8中人物形象,中学阶段几乎不考。

    3 抓住鉴赏方法:1 抓住背景,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这个老师讲课都会涉及。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诗人的政治主张,诗歌的具体写作环境等等,如果,课上老师没讲过或者课本上没涉及的,卷面上会有注释,一定认真看。

    4 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会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动作语言,细节等等,所以赏析时要结合这些,概括人物特点。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是一条捷径。

    5 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要分清楚诗中人物形象是诗人自己还是其他形象。深入考虑典型形象的意义。

    6 结合形象, 明确指出形象的作用和意义。答题时,要明确答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作用,寄托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 还要注意答题的字数:因为是赏析题,所以不能一句话概括哦哪怕这句话你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要尽量分析,字数要达到40字以上。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

    1 读标题

    古诗的题目往往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信息。抓住题目,有助于我们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读作者

    任何作者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写作内容、创作风格、情感倾向。关注作者,有助于快捷理解诗歌。

    3 读诗句

    古代诗歌在结构上往往先写景叙事,然后抒情;在写景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典型意象。因此,抓住诗歌的尾联和句中的典型意象,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和态度。

    [图片1]

    4 读注释

    诗歌注释为考生阅读诗文提供帮助,注释的对象一般为地名、难解字词、写作背景等。前两者便于理解内容,后者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5 审清题目

    诗歌阅读的问题设计总体有两种模式,一是直白型,二是含蓄型,对于含蓄的问题要明白其指向,才能避免“答非所问”的尴尬。

    6 规范答题

    规范答题主要指要点清晰,有条理。

    4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第一,就整体空问的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a项),或只有三个景点(b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d项)。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的全方位的“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第三,其次说形式欣赏。就整体空间的欣赏读物而言,有些诗歌全篇以某种表达方式(方法)见长,命题者常于此设题,要求考生予以整体思考。仍以1999年试卷为例、杜甫的《漫成—首》诗,典型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笔法——诗的第二、四两句所写的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反衬了一、三两句的静景。命题者故意将其说成“对比”,如此理解便不能突出诗歌的安谧的意境。此题巧妙地引导考生在思考反衬与对比的修辞功用时,很好地欣赏了诗歌的整个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