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词语教学。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结合文本,让词语意思清晰化
每个词语所生存的环境是所在的课文,对词语的意思,我们不能简单地凭借工具书去理解,而要把词语放到文本当中去理解,引导学生读课文时获得对词语的感悟。常言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图片0]
王崧舟老师的一段话让我深有同感:“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味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与作者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才能让学生滋润在人文精神的知识海洋里,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特别是对文章关键词语的品析,足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牵一“词”而动全“篇”的功效。所以,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从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揣摩词语的意思,即“联系课文”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这样的词语教学让学生从功效、感性方面去体会,胜于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去理解。教学《触摸春天》课文中“张望”一词,以词解词,全班学生都明白该词的意思,张望:向四周或远处看。
但学生不会明白文中“张望”的含义:不仅表现了盲童安静对蝴蝶的喜欢和留恋,还表现了盲童安静对飞翔的向往,对生命的关爱。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的是谁“张望”呢?
生:盲童安静。
师:盲童安静“张望”什么呢?
生:张望放飞的蝴蝶。
师:既然安静是一个盲童,那她又怎么能“张望”放飞的蝴蝶呢?
生:“张望”是用眼睛去看东西的意思。而安静是一个盲童,她不能用眼睛去观看蝴蝶的飞翔,所以我觉得“张望”这个词用在描写安静的身上,应该是指她凭着自己的感觉或灵性来想象着蝴蝶飞翔的样子和方向的。
师:你说得很好。作者用“张望”来描写安静,还包含有其它的意思吗?
生:有。
师:你能说说你读懂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张望”这个词不仅表现出安静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还表现出安静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蝴蝶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张望”一词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春天、关爱生命,向往飞翔的女孩。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和感受来读一读“张望”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呀?
生:(充满感情地读)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这样,学生不但明白了“张望”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学到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借助实物,让词语意思直观化
小学生的认识必须经历从具体意识到抽象意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单纯用抽象的语言讲解,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运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学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蟋蟀,让学生认识到瓶中的蟋蟀就是一条生命;然后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玉米、花生、绿豆、瓜仁等植物种子,让学生认识到每一粒种子里都包含着一条小生命;最后又让学生转想着自己,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条生命。
这样,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了铺垫。
三、联系实际,让词语意思活动化
感悟词语鲜明的形象,体察词语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我们就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生活实际,抓住文本中每个有深度的、有内涵的词、句、段细嚼慢研,在细节上、深度上下功夫,使词语的意思立体化、形象化、情感化、活动化。
词语横躺在文本里就是一个“僵尸”,而当它们一旦被激活了,或出现在黑板的某个练习角落,或念诵于孩子们的口语交际、用词造句中,或集结在学生的习作中,这时,词语才是活生生地“站”起来。
为了寻求这种活生生的“站词”,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变得民主,和谐,激扬,丰富,个性和创新;而不应该总是停留在处理词语过于简单化、机械化;解析词语像套套子似的然后死记硬背;遣词造句方式要求必须统一,极不科学。
2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一
一、创设语境,让词语浸润心田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环境是作用于儿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有益于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创设语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1.借助词语语境,感受语言魅力。教师在知道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让词语生动起来,丰富起来,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该词语所传达出的丰富意象。
2.展开画面联想,体会语言意境。词语是情境的概括,教师要引导孩子想象词语所描述的情境,使抽象的词语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词语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重现词语的本来面貌。
3.引发情感共鸣,触摸语言温度。每一个词语蕴含着一种温情,因为词语只有与感情同构了,才能在肢体脑海里储存长远的记忆。语言的学习是伴随着情感渲染、学习者共鸣的高效学习过程。有时候,词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作者的意图,其意在于用字词表达情感,从而获得情味感和意蕴感。
二、激活表达,让词语释放生机
小学生对词义的感受力,很大程度上是在机械积累,词语需要活学、活用。
1.于课文中活用。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达”。词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基础层面,其最终指向是“语言的内化”。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级别。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语言表达中将词语运用起来。学生依托文本进行说话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同时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激励,真正领悟欣赏词语的意蕴,使词语学习充满活力。
2.于生活中活用。文章来源于生活,词语教学有时候也考虑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生活世界,由此学生在学习词语过程中逐步感受、获得体验、回想起自己相似的生活情境,勾勒出曾经的记忆,用心细细品味词语背后的意味,使一些字词盖上每个学生各自所独有的鲜明个性印章。
词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的认知感悟元素为教学内容服务。
3.于习作中活用。从积累到运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段艰辛的路程。学生写作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有时候在习作评价中,往往以学生是否运用较多的好词好句为准。把词汇作为作文评分的一个依据,其原因在于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语文功底和能力。
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二
一、朗读,让词语教学“有情”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盘古开天地》词语教学片段:师:这个词谁会念?生:滋润。师: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生茫然,这样的“词语教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头一次。)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生:三点水。
师: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生:(齐)滋润。(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师: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生:滋润。
(声音柔柔的,感觉很舒服的样子。)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滋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
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表演,让词语教学“有趣”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
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三、演示,让词语教学“有味”
词语理解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除了教师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演示”。
如教学二年级的《从现在开始》的“轮流”时,教师出示词语卡片:“现在,请这一竖行的同学,开炮念这个词?”学生念完后,教师启发说:“刚才,你们一个接一个,怎么读了这个词?”教师指着词语卡片,学生心领神会地答道:“轮流。”
四、多媒体,让词语教学“有景”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出现“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孩子们惊喜的目光、张大的嘴巴、啧啧的赞叹声,不正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
[图片1]
这时,你只要叫他们认真想一想: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孩子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五彩缤纷”。又如象形字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其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教学“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
而会意字教学,利用课件提供丰富的图景,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五、游戏,让词语教学“有思”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
4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三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联系上下文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离开具体语境去解释词语,给学生的感受就不够直观,尤其是一次多义的字,理解起来就更困难。
例如:教学三年级《陶罐和铁罐》,“奚落”一次就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陶罐与铁罐之间的对话,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用刻薄的话语来说陶罐易碎的短处。学生就理解了“奚落”原来就是奚落是指用尖酸刻薄的话揭人短处,使人难堪。
再如教学三年级的《翠鸟》一文中“鲜艳”的意思,翠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通过翠鸟的外形描写,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多种颜色的视觉感受,“鲜艳”就是颜色鲜明,亮眼,靓丽,有色彩,而美丽。联系一下上下文,词语的意思便理解了。
二、联系生活,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词语,在生活实际中都有很明确的定义,在教学时教师出现实物,在出现相应的词语,无需教师讲解,学生也能理解其含义。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课文《自选商场》,老师要教学词语:面包、牛奶、火腿肠、牙膏、毛巾、洗衣粉、铅笔、尺子、洗衣粉,教师不需要去解释面包是一种用五谷(一般是麦类)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
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鸡蛋、油脂、果仁等为辅料,加水调制成面团,经过发酵、整形、成形、焙烤、冷却等过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或者解释洗衣粉是一种碱性的合成洗涤剂,这样概括性的概念反而让学生越听越复杂,云里雾里的。
老师只需出示事物,学生便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了,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自我体验很深刻的,继而对于食物、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概念也一目了然了。
再例如教学“群山环抱”“连绵不断”“危峰兀立”三个和山有关的词语,教师只要调动学生的体验,出示三幅不同山的面貌,学生一看便能对号入座,能准确的明白这些词语的含义。
三、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查字典,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样一来即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培养了独立思维的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花钟》一文中的“芬芳迷人”的“迷”,在字典里就有五种解释::①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迷失、迷惑、迷路、昏迷。②对某人或某事特别喜爱:迷恋、沉迷、痴迷。③极为喜爱某事的人:财迷、戏迷、球迷、影迷。④使看不清;使迷惑;使陶醉。⑤使失去判断力:迷魂、迷惑、迷人。
借助字典,就可以判断出是第四种意思,使陶醉,从而也理解了“芬芳迷人”的意思就是花香使人陶醉。
再如教学三年级《想被人没想到的》一文中的“若隐若现”的“若”,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有很多种解释,常用的有“要是”、“你”“好像”的意思,在“若隐若现”中“若”就是好像的意思,确定了“若”的意思,那么“若隐若现”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好像看得见,又好像看不见,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四、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如果学生知识单纯的知道词语的意思,只会念经似的背诵,不会运用,学习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加强运用词语的能力可以在造句、扩句、缩句、选词等方面多做训练,这样在词语的运用时,学生能够选择最为贴切的词语来表达自我的想法。
例如:学习词语“不刊之论”,学生的造句为“这是一篇不刊之论的作文,这种作文不值的我们学习。”显然学生就没用正确的运用这个词语, 刊:削。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不刊,指无须修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
《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况唐室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不刊之论”的正确义为内容正确,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学生的例句中却理解为这是一篇很差的文章。
再例如学习“差强人意”,学生造句为“我这次的考试成绩很糟糕,差强人意。”其实“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的《吴汉传》: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态。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它的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强:振奋。学生例句误把“差”理解为否定副词“不”。
还有一些学生完全肢解了词语的意思,在运用上就容易闹笑话,如:难过本来是形容心情悲伤的一个词语,硬生生的被学生造句为“我家门前的沟很难过。”就将难和过给分开理解了。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词语,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中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会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