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 终于领会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

    1 高中 语文教学如何落实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 以下是落实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适当转变

    要想打造一个好的高中语文课堂,首先,教师不应该作为传统的传授者,老师应该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让学生不再消极被动,而是主动接受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主动建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单向传递知识,要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总之,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体,也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更不是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培养学生自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核心素养。

    (二)通过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要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评价特别重要,会很好的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在另一方面,要更多的增加學生学习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探究性学习,培养起探究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图片0]

    (三)指导学生语文阅读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的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水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老师们需要引领学生利用课下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有:老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掌握阅读方法,通过出色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使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四)增加语文阅读时间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用的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学生学习任务重,增加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是很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时间,学生也需要利用点滴时间来进行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在自己的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性进行语文阅读,因为学生素养的提高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能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以此来极大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五)通过出色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科书、出色作品中还许多美景如《荷塘月色》《滕王阁序》,具有令人深思的人物形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美好的感情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引发人进行道德反思的《小狗包弟》等,还有许多朗朗上口,语言优美的诗篇,教师可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2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1.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达成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中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拒绝“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不要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而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涵泳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 “瘦”本为病态,是不美的,然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词作以黄花设喻的句子,思考“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的特征,便能准确理解比黄花还瘦的“人”是多么的风姿秀美、协调雅畅;再从“帘卷西风”的氛围,即西风乍起,竹帘腾空的环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词人与与门外的黄花是多么的相互映照,是多美的富有诗意之美?

    [图片1]

    2.“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具有盲目性的生态环境,语文学科在高中层面上被学生边缘化,语文被认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科,这与语文学科过于强调感性,过于重视主观感悟的教学特点有关,也与语文教材过于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含蓄性、模糊化和多元化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忽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特征甚至将两者混淆有着极大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阅读与鉴赏中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②能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③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④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④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⑤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思维提升与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4高中语文教学怎样落实

    一、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正确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有意识、有价值、有趣味、有尊严、有问题、有希望的人,这是有效教学的逻辑起点。课堂教学如果没有链接学生的意义域,那么任何新方法、新招术都会给学生一种无意义感,教学就会表现出一种无力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材料导入式、故事导入式、热门话题导入式、疑问悬念式导入、图解式导入、复习导入式、音像导入式等。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式、独立自主式、师生合作式等。随着多媒体手段的逐渐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有更多教学方式可以选择。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囚绿记》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下问题:(1)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2)试分析作者“喜欢绿”的原因,以及“囚绿”“放绿”“怀绿”的心理原因。(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进行突出重点的深化训练,扩展学生思维,体现教育实效

    过去,一直强调教师的教。现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学得如何,要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教师想到的,也不一定是教师能够准确讲清楚的,绝不能认为这是做教师的耻辱,而是要认识到这恰好是教学的成果之一。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不是给现成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动脑,让学生讲出为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个体特质,包括追求真理的热情、怀疑的科学精神、探究分析的习惯、对未知的好奇、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特质,对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素质教育最高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培养这种特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示范表现:(1)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获得有用的技能。(2)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将获得学科性知识体系,并形成具有基本力量的心智能力。(3)通过知识的理解,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社会与人的意义框架。(4)通过知识的运用,学生可获得某种生活方式的训练,并据此而生活。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知识就是美德”,这也是教育应有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