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讲课亦如此,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更是如此。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程导入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而用音乐激趣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0]
如我在教学《欢庆》这一课时,用《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曲导入,使得学生很快进入角色,陶醉其中,随着优美的旋律跟着唱。唱完之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余音缭绕中水到渠成地很快进入诗文。
二、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精彩的导入就如同一首好诗、一篇美文一样感人至深,像精彩的戏剧、电影一样引人入胜。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我就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来导入的。上课伊始我就给学生讲了个故事: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欧洲某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留在这个国家发展,但他一连找了二十多家公司都没找到工作。
于是他来到了一家小公司,心想凭他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也拒绝了他。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留学生为什么会被拒绝?生1:那个国家排外,他们不喜欢中国人;生2:留学生没工作经验;生3:他高分低能。你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
这个留学生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的资料查到你在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3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能让人信任呢?”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生1:老板为什么这样斤斤计较呢?生2:老板怎么不给他改正的机会呢?“为什么?让我们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这个导入看似与课文毫不相干,其实不然。这个留学生没被录用的原因,正是《小珊迪》这篇课文的主旨所在。而我留下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悬在学生心头。这位留学生对诚信的淡漠与人穷志不穷的小珊迪坚守诚信,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透过字里行间能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情感得到升华,情绪高涨,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三、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开课之始,如果老师能通过自己激荡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可这样导入:“我们祖国山川锦绣,幅员辽阔,老师和大家曾去过南海上的西沙群岛,欣赏过它的美丽与富饶;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看见过庐山的瀑布,感受过它的雄伟与壮丽。
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那真是美极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领略它的美丽与富饶吧!”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能很快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精妙问题,激发好奇心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用精心锤炼的语言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鼓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的联想、想象、思考后进入课文,一定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中心。
如我在教学《我选我》一文时,首先就发问:“同学们,你们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选我”做什么?为什么要“我选我”?“对了,这也正是老师想要问你们的问题。
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这些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2小学语文课程导入方法一
1.生活化的兴趣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上每篇文章都含有一些生活信息,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表达生活内容,而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将头脑中的语言还原为客观事物,进而得到主观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导入,可以再现文章背景文化,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情境进行学习,并且感同身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心得交流会、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在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文章含义的理解;或者将文章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语言表达形式转变为真实生活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凡卡》一文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开展一次以“凡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吗?”为主题辩论赛,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加深了对文章语言的理解,更加清楚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知道社会主义国家儿童的幸福,进而更加珍惜生活,提高自身的情感,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堂教学前的直觉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前的直觉导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图片、视频等均具有相应的直觉性与可视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引进,让学生可以直观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文章,通过图片、视频的导入,可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让抽象、生涩的知识内容变得鲜活起来,非常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一些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欣赏,进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文章描述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而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创设环境激发乐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激发学生乐趣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予以相应的落实。歌曲是一种来源于心灵的声音,好的歌曲可以让人产生共鸣。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恰当的歌曲,实现新课的导入,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唱《找朋友》,在唱歌的时候,老师需要根据歌词,和每一位学生握手、问好、敬礼,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信任老师,进而按照老师的要求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对歌词进行恰当的改编,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在老师和学生关系不断融洽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实现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此时,老师就可以恰当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接受老师,并且对教学内容展开学习,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富有启发意义的故事导入法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入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抗日英雄事迹的了解,以及对狼牙山五壮士不惧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进行深入体会,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
老师可以这样设计:“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内容就是: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中,目前还保留着一个传统,在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等名字的时候,队列中一片肃静,没有人回答,一直到点完5名战士名字为止,才会有人回答‘到’。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因为这个连队的5名战士在抗日中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内容”通过这样的铺垫,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与热血,对狼牙山五壮士产生敬佩之情。
在对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对作者表达思想进行体会,深深震撼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为他们的不惧牺牲而折服,此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进而健康、全面的成长。
5.谜语导入法与诗歌导入法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还非常活泼好动,对猜谜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展开教学。比如,在学习《雨点儿》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猜谜“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这样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猜谜过程中得到正确答案,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导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还念母亲》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借用《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营造一种母爱氛围,让学生理解诗歌含义,进而对文章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小学语文课程导入方法二
一、图片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谓图片导入,指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用多媒体进行导入。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让学生从空洞的思维一下子与现实接轨,并能激发学生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和活跃的思维。我在讲《刘胡兰》一课时,出示(投影)刘胡兰像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并指图:刘胡兰与黄继光、董存瑞等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生命。你们想听刘胡兰的故事,想知道毛主席为什么给刘胡兰写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吗?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气氛导入
营造一种与讲课内容很相近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来说也很有吸引力。我平时很爱穿一些颜色比较新鲜的衣服,在讲《特殊的葬礼》这一课时,我特意穿了一件黑颜色的西装。
学生都很奇怪,于是我很自然的谈到穿黑衣服的原因,并且和学生谈到给赛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课堂嬉笑的学生立刻安静了下来,专心的听为什么给一条瀑布举行葬礼。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状态。
三、生字导入
同样我在讲《特殊的葬礼》时在想,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葬”字是草字头,草字底,很早以前的人死了之后把他埋在草里。那么葬礼通常是指为死去的人举行的仪式,但是我们今天的葬礼却非常特殊,它为什么特殊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特殊的葬礼》。
由课题中的生字导入对课题的研究,尤其是这个“葬”是一个象形字,多数人都不知道古时人们把死人埋在草里,听我一说,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
四、猜谜导入
想要表现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欲望。小学生也不例外,所以猜谜是小学生最喜欢、最乐意接受的方法之一。表面上看似一则简单的谜语,实则是与所讲课文相关的内容。出谜之后,让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动起来,去想想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我在讲《书本里的蚂蚁》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希望大家认真听,看谁最聪明,第一个猜出来“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学生很快猜出是蚂蚁。于是我又说:“蚂蚁在人们眼中又黑又小,非常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勤劳,守纪律而且非常团结,齐心协力搬动比它们大好几倍的东西。
[图片1]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一只小蚂蚁的有趣的童话故事,名字叫《书本里的蚂蚁》,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保证猜谜不会远离主题,反而会紧跟课文内容。
五、歌曲导入
人类之间种族语言有国度,可音乐却无国界。音乐,能让人心态放松,心情愉快;能让人心绪紧张,心结沉重;能让人有所想,有所悟;能让人喜上更喜,悲至更悲。在上课之初,仔细品味新课的情感基调,选择适合这堂课音乐。
我在讲作文指导课《春天》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他们非常爱听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从歌曲中,学生们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红花,有绿草,有小黄鹂,有青山,有绿水。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春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一向觉得作文难写的同学思路拓展开了。
六、设置悬念导入
小学生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我在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大家都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0课《惊弓之鸟》以后就明白了。使学生急于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七、旧知导入
万丈高楼从底起。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这里的旧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前学过的与这节课文有关联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课文,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再针对新课程设计导入。
我在讲《题西林壁》一诗时,先介绍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一课,师生共同回顾了那一课明白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同样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所以只须一句“以上是我们上节课所学,想要有更多惊喜,更多发现,更多知识吗,请随老师一起迈入新课的大门”便可成功导入。
八、对话导入
这一方法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通过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语言,充分构想自己的问话,猜学生会怎么想、怎么答,尽量做好学生的一切想法、答法在教师的准备范围内。这样师问,生答;生问,师答,有来有往,衔接紧凑,很容易激发学生感受,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如我在讲《秋色》时问学生:如果用四种颜色分别来形容四季,你会用哪几种颜色?学生很容易用黄色来形容秋季,教师顺势提到“秋天到底是怎么一种颜色,怎样一种景象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很自然的学生就会跟随老师一起去探寻这个问题。
4小学语文课程导入方法三
一、背景介绍导入
通过看图、看文、运用引言、生动且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教学手段,创造意境,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并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学生一边欣赏音乐,我顺势介绍: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就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千古流传的关于他俩友情的故事,题目叫——《伯牙绝弦》在这样的背景介绍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感染,便增强了求知欲望。
接着教师就板书课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情趣盎然了。又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出示课题)他于1950年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了不起的,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接着,我就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认识了解詹天佑垫定了基础。
二、设置悬念的形式导入
设置县念导入法就在讲授内容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一上课,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吗?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呢?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一上课,先给学生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三天造好了十万支箭,诸葛亮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挫败周瑜的阴谋呢?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
这样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运用这种导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设疑的深浅度要适宜,太难了学生不感兴趣,太简单了达不到学生开动脑筋的效果。
三、用猜谜或者游戏的形式导入
这种方法能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来。例如在教《落花生》这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条谜语,看谁反应快,猜得准。“白胖孩,做沙滩,外穿大麻衣,里套小红衫,小葫芦,心有酒,剥开来,香扑鼻。
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上结果不开花。麻布衣裳白夹里,大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国家出力气。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落花生》引入新课。
又如,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同学们热情很高,异口同声地说:“好!” 我用手巾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学生来“贴鼻子”。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眉梢上,若得全班同学笑得前斧子后俯,课堂上乐成一团。
这时,我顺势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学生齐声回答:“是因为他们的眼睛蒙住了,看不见。”“对。你们说得很对,同学们眼睛蒙上后什么都看不见,当然贴错了。
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告诉我们答案。”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被调动起来,有了想找到答案的欲望。教师继而导出课题。这种导入法清新活泼,饶有风味,为学生喜闻乐见,也是造成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
四、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尽快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的时候。上课前,我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一只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
有一天,她飞出去给她的孩子们找吃的,她找回来一块肉,正准备给她的孩子们,可以遇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了许多动听的话,称赞乌鸦歌声好听,最后乌鸦张开了嘴,肉被狸狐叼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教师顺势提问:“乌鸦的为什么会被骗呢?究竟是谁造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如:在教学
《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一上课就问学生:“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同学们都回答:“想!”然后,我充满激情地描述:“有一天,一只小鸟在天空飞着,不一会儿落到井沿上,它看到井底有一只青蛙,于是对青蛙说天大得很,而青蛙却认为它整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两人因此争论了起来。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说的对吗?”这样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迅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我们在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导入的故事要跟课文有一定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度到课文中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