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总算清楚高中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1 高中 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高中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以下是教高中语文诗歌的方法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高中诗歌诵读如何达到诵读高度

    高中诗歌诵读的标准应是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读出个性——读出共性化价值需求——读出独特的艺术手法。语文教师应把高中的诵读训练转为对话训练,每一次诵读,攀爬一层高度,由浅入深,分层次的与诗歌进行深刻的对话,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多重意义、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诗歌意境。借助阶梯式的诵读方法,落实对诗歌真正的理解。

    [图片0]

    2.诗歌教学唤醒学生审美,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诗句本身还原场景,再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场景,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发现诗人的创作动因,唤醒学生内心的审美愉悦。舍弃教师直接复述诗歌场景,而是代之以巧妙的点拨,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特定意境中,去探求其中的思想。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提前准备完备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迈入特定的思考情境,进而激活学生思维。诗歌中的思维训练,既是诗歌内容理解的重要抓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的有效台阶,更是让诗歌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路径。语文教师应善于把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地开展活动,便能激活课堂与思维。

    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积淀,提高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和课程意识,让“诗”抵达“思”,让“思”促进“诗”。让学生浸润在诗歌的优美圣洁的品格中,让学生体验诗歌带给人们的豁达和勇气。

    2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教

    第一,抓住诗眼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第二,从语言切入

    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的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第三,由意象切入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像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了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又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学生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3如何打造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高效课堂

    (一)反复诵读,思考品味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歌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应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初步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语气和情感。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更高层次的朗读称为情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深处自然表露于外。

    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促使他们更好地朗读,激发他们读诗的兴趣。比如开展各种朗读比赛、诗歌竞赛等。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图片1]

    (二)创设情境,变换教法

    诗歌有高度凝练的语言,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还有着概括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介绍诗歌的相关知识,为他们理解诗歌和练习写作诗歌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想象、联想,以及语感、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读诗使人灵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想象力强,可塑性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强化诗歌教育,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背诵出色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诗歌的教学,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比如在朗读阶段为学生进行范读,创造宽松愉悦的朗读环境;在讲解诗歌时,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如用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或用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能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4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1 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2 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 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