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终于找到如何把握说话时机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这都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说话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双方的交流,它要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诸如说话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该说时不说,转瞬即逝的时机会让你同成功失之交臂。同样,倘若不顾及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氛围,说话的火候不到却抢着去说,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倘若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那么,如何把握说话时机呢?
    [图片0] 同样一句话,你对张三说,他可能会全神贯注地听,你对李四说,也许他会顾左右而言他。再换一种情况,这时候对张三说,张三很容易接受,那个时候对他说,也许就显得不耐烦。这除了表示张三和李四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以外,也表示张三前后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你说话的一个技巧问题,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类似的故事。 在秦朝时代,赵高要陷害李斯,对李斯说秦二世的是非,劝李斯向秦王进谏,并约定秦二世闲暇时间与李斯见面。有一天李斯应约进宫,可是,机不逢时,碰巧看到二世正与姬妾取欢,秦二世看见李斯进来,心中极为反感脸色煞是难看,而李斯却茫然无所知,丝毫没有察觉出来,依旧毫无顾忌地直言进谏,二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二世便龙颜大怒,不断地发牢骚,怪罪李斯目中无人,瞧不起他,没有眼光,不会找进谏的时机…… 李斯虽然当初没有察觉出什么意外,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件不经意的事情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由此看来,你要和对方说话,应该选择最恰当的时机。选择对方正在工作紧张、焦急、气愤、放浪形骸、痛苦忧伤的时机去说话都是不可取的,否则你一定会碰钉子,不但自己的目的达不到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这与人与己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当你高兴的时候,你要找一个心情比较愉快的人来谈话;当你痛苦心情烦闷时,你就要找一个失意的人谈话,俗话说“同病相怜”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样你才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假如你跟失意的人谈得意的事情,那么只能说你是一个不知趣的人,在他看来这是你对他的挖苦和讽刺;相反,跟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情,他也不会对你表示同情,只不过表面可怜你一下罢了,闹不好你还会把一个本来心情愉快的人带入悲伤的境地。还有些年轻人,因为缺乏道德修养,一旦自己有比较高兴的事情时便逢人就开口,而且自鸣得意,结果遭到别人的冷言冷语,更有甚者还会笑话你沾沾自喜,没有见过世面。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你所面临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话该对他说,什么样的话不适合对他说。你要想好他是否乐意同你讲话,是否乐意听你说话。如果他不是你说话的对象,那么有些话还是不说为好。同时你也要考虑到,这个时候,是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为好。说话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说话的技术是不是到家,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时,则与你说话的成败是分不开的。正所谓“烧香看菩萨,说话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