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识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词句训练
课文的组成单位是词语和句子,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因此,对于词语和句子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词句训练,让学生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句子,再用熟悉的句子组织一段话,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图片0]
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两项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下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词语的运用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的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为培养阅读能力打下重要的基础。具体来说,词语的训练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二是所有的训练一定要与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紧密结合起来。
一些经常使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并让他们习惯性的口头造句,有目的地书面造句子,从而学以致用。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需要稍作比较;学生才能理解。
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重点引导学生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
二、教给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具体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明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低年段的学生不会预习,教师就要把预习当做一门课带到课堂上,一步步的指导学生上好预习课,第一步要读熟课文,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步要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的说出来;第三步可以进一步借助词典,理解词句。
通过这三步比较完整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再加上四、五篇课文的重复训练,学生会逐渐归纳出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从而独立完成。随着年段的提高,阅读内容越来越丰富,训练的项目也要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遵循原则,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的预习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月事半功倍。
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也为阅读开了一个好头。其次对于精讲课文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阅读教材都是按照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因此,精讲课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了,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要靠精讲课文来实现。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在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下,可以把文字情绪转化为情感,在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中表达出来。学生或是被吸引,或是有所感悟,为学习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质疑能力相联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是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起来,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处理字音字义,实在不能解决的,老师再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刚开始,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从一句话,一个意思开始,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主动去找出自己的质疑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质疑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學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文本,去一探究竟吧!”学生在质疑中质疑,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仅仅通过课本里几十篇课文有些天方夜谭。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去课外主动寻找读物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无法及时作答,反而是学生间可以把疑问解决。
教师在教《蜘蛛的网》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一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但是马上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这就是一个课外阅读的成功示范。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词准确,旁征博引,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平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的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成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2浅谈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方法一
一、着重于课堂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心理建设阶段,兴趣无疑是他们最好的指导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阅读,乐意去阅读。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呢?这个问题的本质主体,无疑是学生,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却在于教师。
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很多,如常说的巧设情境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深刻地记录着一段真实的生活信息,字字句句都是作者或亲身经历,或有感而发的。也许有些文章没有真切的生活经验,就无法深刻地去理解去体会。
那么如何把文字化的东西化为学生脑中的客观反映,使他们主观上更容易理解呢?为他们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情境,拉近文字与学生距离,使他们身临其境,这样他们才能较好地去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文时,如果能把课文编排成短小的课本剧,编剧的任务独立编排全文任务量大,难度高,我们可以按段落分配给学生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自己动手去主动搜集资料,还可以在搜集资料,解决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时扩充他们的知识量,增广见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到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二、培养学生思辨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照本宣科,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如此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一种记录机器。一直处于被动学习中的学生,必将造成他们知识面狭窄,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能学以致用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正是这种死板的讲读教育最失败之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养成他们多元思维,独特思维的性格特点。有些学生的思考角度独辟蹊径,但有些学生却是匪夷所思异想天开,对于这两种学生我们都应该秉持鼓励的态度,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在他们心中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感,让他们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自主的阅读兴趣。
学习归根结底非学生自己动手而不能成功,这点教师始终无法代替,但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辩证法所说,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内因所在。
一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观的需要,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驾驭者。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当教给学生的是独立自主的思维,与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这样他们才能独立去研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三、渗透德行教育,注重人格塑造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贯穿其中的无疑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法可治人,德可治心。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培养祖国的未来接班人。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其鲜明的思想性。阅读教学不仅要凭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字、词、句、篇,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字、词、句、篇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这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更是语文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总之,思想品德教育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阅读教学当中。
四、树立教学整体观念,重视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时一个多层面的集合体。就小学语文来说通常认为包括写字,会话,阅读,写作,识字等部分。各个部分又有各自独立的体系,通过他们之间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了语文学科这一整体。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并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互动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从整体观念上把握课文。对于教师而言,要明确该篇课文在整个单元的地位作用,它的重点读写训练项目在哪里。
明确这一点之后在教学过程中不遗余力的将重点训练项目贯穿始终,另外就阅读教学来讲,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为写作奠定良好基础;利用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
3浅谈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方法二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的学习,从阅读兴趣开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是阅读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即使在学习中遇到难题、遇到困难,也会有勇气、想办法去克服。在教学中,我是从下面两方面去实践的:
1.设置悬念:课前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调查,弄清学生的阅读的态度。在阅读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寻找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比如:在学生阅读前设置几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去阅读的兴趣。
2.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而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从情景进入学习内容。
二、加强学生词句训练
学生在读课文时,要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在日常的交流和习作中,要学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积累一定的词语和句子,是培养和发展阅读、习作能力的基础。
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我鼓励、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好词、佳句时,就把它积累在本子上,在交流、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阅读中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只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局面。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问问同学、动手翻翻字典。不理解的词语,查查词典,翻翻工具书,实在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质疑,把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个句子,某个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时,学生确实提不出来,老师就问他们哪个意思,哪句话不懂。
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的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些适合的读物来看,让他们去了解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
4浅谈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方法三
1、阅读教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的过程以及阅读的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
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见,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必须要朗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是不能相互分割的,是不能分开来要求的,而是要以一贯之,全面落实。
[图片1]
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加上每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才真是最大的财富。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读、评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一评,哪读的好,哪读的差,应该怎么读。
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2、阅读教学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的整合。传统的阅读教学一直都强调精读,也比较注意朗读和默读,但往往忽略了略读和浏览。
“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浏览是侧重从阅读材料中找所需要的内容或关键信息。它们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自觉思维的作用。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略读、浏览的叙述来看,是把它们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来定位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学习略读和浏览的要求。课标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略读、浏览,到初中阶段要达到熟练运用,这就显示了略读和浏览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可说略读和浏览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略读和浏览。
既然《语文课程标准》把略读和浏览定位为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略读和浏览的培养,并让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实践,尤其是要在课外阅读中运用略读和浏览。
3、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句话说,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
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是指阅读行为、阅读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它包括阅读的习惯、阅读的价值观、阅读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等方面,是阅读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积极促使学生阅读品质的养成。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能靠一味地灌输,只能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再就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播放有关桂林的风景纪实录像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和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学生看着绿水群山,听着那潺潺的水声和讲解员的动听介绍,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与形象,学得就会趣味盎然。
于是再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让他们自己来交流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内容和形式不限,学生自由选择。这一下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选择自己的强项露一手。
善于绘画的同学通过简笔画来体现桂林山水的美;善于书法的同学通过板书来反映桂林山水的美;喜欢朗读的同学通过朗读其中的一段话来展示桂林山水的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通过“当小导游”,来赞美桂林山水的美……。
在这里,教师把原来要由老师讲解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形式多样、自主生动的交流活动,有优美的图画、精心的板书、饱含情感的朗诵、抑扬顿挫的演讲……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感受到阅读独特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