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总算找到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及措施

    1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及措施

    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及措施。

    引导学生比较概念,深化对概念的认知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基本认知巩固后,概念教学的任务并没有结束。还需要弄清概念彼此间的区别与联系,让概念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引导,把原有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新概念进行比较,充分去感悟和理解新概念,把新概念与原有知识整合,逐渐缩小原有知识结构与新概念的差距,建立新的融合的知识结构。

    如:掌握百分数含义后,就要求学生比较百分数与分数间的异同点。为什么百分数不能带单位,而分数既可以带单位也可以不带单位?在何种情况时二者可以互换?再如学生基本认知数轴后,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出数与数轴的关系。可以这样的提问:任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那么是否数轴上的任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数?数轴上的点如何表示数的大小?以上方式,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交叉,但是也要注意时机的把握,过早地进行比较是不合适的,反而容易让学生混淆概念含义,使学生迷糊不清。

    [图片0]

    利用概念内在逻辑,逐步形成概念体系

    数学概念逻辑性强,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概念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概念认知结构。首先,教师要根据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知识体系;其次,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具体的知识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以及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

    例如:表示某个数的一半,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用百分数表示就是50%,也可以通过对折来表示。同一数量关系可以计算题、文字题或应用题来表述。又如分数线这个概念,在初步认识这个概念时是把它作为平均分来认识。当学习了除法后,就可以把分数线看作运算符号。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分数线就可以当作比号。所以,通过对概念系统化的过程,可以看出概念的组成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结构。我们要在具体的练习中让它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一

    尊重学生的想法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图片1]

    引导验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鼓励大胆猜想,引导验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猜想—验证”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经历“不平衡—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平衡”的过程。例如,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不同的图像,问同学们: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猜想一下,谁的面积大?然后,学生汇报。我适时追问学生比较的方法,课件配合演示重叠法。接着,我给学生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透明方格纸),让学生动手拼摆,合作探究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我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A.用小正方形一个一个挨着摆的,把图形铺满,有的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师:你们认为哪种摆法快?B.用圆片来摆,方法同上。C.用长方形摆。D.用了不同的图形摆。E.用数方格的方法。这个设计意图在于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不仅要统一图形,还要统一方格大小。

    3教学方法二

    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方式,更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近几年来,不少教师明确地认识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注意采用富有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识,不善于运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方法,甚至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教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术语、公式。这种情况亟待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发展学生智力,对讲解法也不能一概排斥,可以将讲解法与其他方法,如演示、问答、练习等方法配合使用。讲解时注意提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便使学生既获得明确的数学概念,又发展智力。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适应,提倡教学时采用讲授法。现代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前苏联教育界明确提出:“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为提高学生的一般认识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性和工作能力”。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不再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4教学方法三

    从具体事物入手,由表及里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很强的特点。由于它反映了同一类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而舍弃了其它方面的属性,所以是抽象的。同时数学概念往往又都是用很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这对于表达能力还不够强的小学生来说,无疑又增加了抽象难度。其次,数学概念是从本质上刻画了一类事物,也就是它具体性的一面。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就必须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原则。那种认为小学数学概念只需加以简单的机械记忆和背诵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例如:在教学“直线”时,就必须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对概念有所体会,然后再把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概念加以区别,从而抽象出直线的概念。再如“面积”这个概念,先通过对具体事物——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大小的比较,再借助平面图像——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大小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然后再明确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这样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面积的概念就变得十分容易了,而且也会比较准确。

    直观形象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

    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所以,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应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概念,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就利用铅笔做教具,巩固“平均分”的概念。把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成三堆,分别是1块、2块、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

    学生都能正确的回答。这时,再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把他们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均是3块,明确“3”是新得到的数,这就是三堆木块的“平均数”。那么“平均数”是如何得到的呢?于是把原来的三堆合起来成一堆,再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不仅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还渗透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把木块按照原来的样子摆好让学生观察,把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