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终于懂了小学语文中的表达方法

    1 小学 语文中的表达方法
    何为表达方法?就是一篇文章中,作者在写作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那么,小编分享一些小学语文中的表达方法给大家参考!

    1、借物喻人:如《点地梅》、《白杨》

    2、托物言志:如《石灰吟》、《竹石》

    [图片0]

    3、文章中应用相互照应的方法(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如、《桥》

    4、引用名人名言的:《为人民服务》

    5、把回忆与现实结合起来写的:《凡卡》

    6、虚实结合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7、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山中访友》、《春》

    8、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索溪峪的“野”》

    9、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的方法(想象、联想):《月光曲》《山雨》

    10、抓住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只要在写人的文章中使用。

    11、还有通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事物:一般说明文都有。

    12、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的:《雾凇》

    13、采用对比的写法的:《十六年前的回忆》

    14、各种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方法,如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如《飞夺沪定桥》 按时间(季节)或地点的变化写:这个都比较好区分的,按时间(季节)变化,有比较明显的时间或者季节的语句,按地点的变化写的,主要运用在游记中。 按总分总的结构写:如《桂林山水》 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来写:《恐龙在我们头上飞》

    15、通过一件事(几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16、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场面描写:《试飞》 环境描写: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 当然,在一篇文章中,一般都不只有一种表达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做具体的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

    2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1、学习开头结尾的方法:首尾呼应、篇末点题、开门见山

    2、学习组织材料的方法:

    (1)安排结构:学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的表达顺序有: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写的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变化的顺序;地点转移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的顺序。

    (2)内容具体充实,详略得当。

    (3)学习过渡照应: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3、学习叙述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内容真实可信。

    4、学习说明的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5、初步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法:

    (1)了解议论文的形式: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2)学习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3)学习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6、学习形象化的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情描写、环境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7、学习抒情的方法:叙事抒情、借景抒情。

    8:学习以物喻人;借物喻理 ;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9:学习联想、想象、象征。

    10、学习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方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借代、象征。

    (2)准确用词,生动表达:语言表达有的朴实、自然、简洁、准确、精练,耐人寻味;有的通俗;有的使用“反语”,使文章风趣幽默;有的生动形象,具有文学色彩。

    3小学语文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本句是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图片1]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说明:告诉别人自己解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事物和事理。

    如: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本句是用说明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荔枝。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4小学语文中常用表达方法

    1、比喻。

    比喻就,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运用比喻这一方法,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寓有感染力。一般情况下,比喻包括三部分: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作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做比喻词。比喻一般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如:共产党像太阳。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如:弟弟成了泥了。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拟人有两种类型:一是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描写。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二是人直接同事物说话。如: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3、夸张。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不是浮夸,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且夸张只用来表现形象,抒发感情。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如: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3)超前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来了。

    4、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起到增强语气、充分抒情、集中说理的作用,读排比句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添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有力渲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可以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使情感的表达有痛快淋漓之感。

    5、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加强证据,增强表达的效果。

    6、设问。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反悔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富有变化。设问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7、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准确运用对比,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1)两体对比,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一体两面对比: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已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8、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能鲜明地提示事物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9、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引用包括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如:鲁迅先生有两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二是间接引用,如: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0、双关。

    双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方法。双关的运用可以使表达委婉含蓄、幽默风趣而耐人寻味。例如: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在这段对话中,鲁迅先生用“碰壁”这个词语,指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与黑暗斗争的艰难,语言生动而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