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哪些策略方法?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以对话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活动过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的方法。
一、重视预习指导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学生创新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在讲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文章开头写道:“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军的阵地。”这句“楔入”两字非常重要,它形象地指出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和战斗任务的重要性,起到铺垫作用。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字典等工具查到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把钉子或撅子钉到物体里面去,如果与“钉入”进行比较理解,就会认识到“楔入”比“钉入”有更结实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思考:“本课是指什么楔入我军阵地?”“为什么用‘毒牙’的‘楔入’作比喻?”通过语境理解,学生对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到完成拔“毒牙”任务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邱少云舍身保潜伏的伟大举动,真正实现预习在增强实践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图片0]
二、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夯实字词基础。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无法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增进语文实践能力。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学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鲸》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鲸具有哪些特点,接着让学生读,直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倒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读,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2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图片1]
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1、预设观察与情景回顾
为了达到很好的生活准备,在教学某些题材课文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学前有意观察生活。这种情况只适用于课文涉及的生活背景学生比较生疏的情形。比如教学《端午的鸭蛋》前,可提前让学生了解本地的端午习俗,然后在课内交流,这样学生会对端午的地方文化有很深的了解,然后学习课文就会有突破,有成就感,而且会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通过学习还会比较出地方习俗的异同。如果让我们来写同题作文,我们会吸取文中的哪些长处呢?如读了朱自清的散文《春》,让学生再想一想你身边的春天的特点。就会更有情味,就会深刻理解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如能经常性的这样引导,学生会很自觉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就会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素养,会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会养成有目的观察、整理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借助媒体进行巧妙的情境预设与生成
当代学生对农村生活缺乏体验,在教学《台阶》这一课时,为了能很好地了解文中父亲创业的艰难,我给学生看了八十年代我国农村生活的图片,孩子们的感受是艰苦,落后。对呀,这就是生活呀。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形象就水到渠成了。对于学生难以接触到的生活,如时代差距,空间差异,可借助媒体来弥补。在教学曹操的诗《观沧海》时,我就先让学生看有关大海的图片,获得第一感受,再让学生描述画面。学生用上了广阔浩淼,波澜壮阔等词语来描述,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对于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这是多么重要。这一预设就为感受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情怀这一生成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3、上好综合性学习课
综合性学习课就是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大舞台。可根据实际布置学生需要了解,搜集的内容,然后在课上展示。这样,学生既搜集了写作的素材,又锻炼了口才,还摸索到了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何乐而不为呢?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感受自然》、《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等综合性学习内容都为我们语文教师成就魅力提供了蓝本。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要制订一个好的方案
制定一好的方案是计划实施好的开始,语文实践活动在组织管理上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听,是在老师的一个接一个问题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而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更加接近,学生更乐于参加,主动性更强,因此在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显得很活跃,但因为其开放程度比较高,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研究重点发生偏差,因此每次活动认真制订方案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是要确定目标。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为组织者教师来说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
活动目标的确定,最好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样学生感觉到目标是自己订出来的,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比如《说名道姓》(苏教版五语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先给学生发了一本《百家姓》书,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问学生:读了书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经过师生讨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探究目标:(1)名字的由来,(2)姓氏的比例,(3)姓名的民族差异。还要和学生围绕主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活动的步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组建活动小组,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以及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制定计划,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又在小组内做到优势互补,活动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提高研究实效。
其次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主要内容是自主探究,在这里,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我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提出:既然是“课本”,那么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的知识,那么有哪些知识呢?我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探究,制订研究计划,并且指导了探究途经:可以在书中获取,可以在网上看看,可以问别人,当然最好是自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
学生的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在这里,没有“差生”,全是优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在他们的脑袋中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像一块块小磁铁,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引着他们走向科学的深处。在这里,学生的探究面非常广,有研究鸟的,有研究海洋的,有研究鱼类的,还有研究植物的……有的根据花儿开放的特点,编出了四季花谱,根据花儿每天开放的时间特点,绘出了鲜花时钟,根据花的药用价值,写出了花茶经……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小组相互交流,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进行加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分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给予适当的协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