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终于发现小学语文的字词教学方法

    1 小学 语文的字词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字词很难教,需要我们教师在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前提下好好总结反思,不断锤炼自己,大胆实践,勤于总结,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语文的字词教学方法。

    一、游戏识字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学习知识大都从兴趣出发。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一、二年级的孩子更喜欢游戏,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能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经常开展以下一些游戏,学生识字的兴趣会越来越浓。例如“送信”游戏,请课堂上学得最认真的学生当邮递员,把生字卡片当成信,一一送到同学手中。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拍手唱儿歌:“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来送信。不怕风来不怕雨,一心一意为人民。”送完信后,请拿到信的小朋友一个个上台来领读,并分析字形。又如“猜谜语”游戏,教师根据字形特点创编谜面,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

    例如在教“装”和“掉”这两个生字时,我编的谜面分别为:“壮士身下一件衣”(装);“用手拆掉两条桌子腿”(掉)。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谜面,让大家来猜。如我班的一个小男孩为外婆的“婆”独自创编的字谜为:“一个女人穿了一件皮衣,上面滴了三点水。”另一个小男孩为“照”和“穿”编的字谜分别为:“一个小日本,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滴血”(照);“一个宝宝长了八颗牙齿”(穿)。当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因为他感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另外,还有编儿歌、编故事、送生字宝宝回家、给生字找朋友、“火眼金睛”、红花配绿叶,摘苹果游戏等等。

    [图片0]

    二、教给识字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如:读笔画书空法、比较标色法、字形分析法、减件法、加件法、换件法、形声字识字法、会意归类法等等。在教学中,我把这些识字方法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根据识字内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多认字,从而让孩子们掌握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学会独立识字。

    三、课堂上开展学习竞赛

    儿童好胜心强,乐于表现自己,课堂上适当组织一些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进多种学习竞赛,增强竞争意识,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增添学习语文的乐趣。如“开火车读字卡”、“夺小红旗”、“勇闯识字关”、评选“识字小能手”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2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1 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 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另外,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课堂上应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2 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

    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是提出预习要求,教给预习方法。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和任务,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认真细致地进行预习。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笔者让学生做到以下三点。1. 阅读课文,把不认识的9个一类生字,9个二类生字标出来加上拼音,读懂字音,初步理解字义,记住字形;注意两个多音字(“撒”有两种读音,“数”有三种读音)懂得在本文中“撒下”和“难以计数”中的“撒”与“数”分别读什么;懂得“屿”的写法和笔顺,因为“屿”字的笔顺很容易错,学生通过预习,再听教师在课上的强调,印象就会比较深刻。2. 理清自然段。无论是哪篇文章,学生都应该懂得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只有这样,学生学文时才能做到思路清晰。《美丽的南沙群岛》只有3个自然段,学生通过预习,对每段讲什么内容就有了初步的了解。3. 按课后问题熟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课后问题中读读词语这一题学生很容易做到,而“辽阔、水天相连、星罗棋布”这3个词,可提示学生通过查词典去了解,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这样的预习要求比较具体,学生预习方向明确,有助于他们扎实预习,进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也有利于训练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图片1]

    二是培养学生善于自主预习。学生初步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应适时放手,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师可作相应的拓展性地方向点拨,如,一诵(读通读顺);二展(作者、文本内容等相关资料的拓展、查阅);三批注(注音、生字词写法笔顺、重点词句的理解);四勇战难关(试着完成课后习题、学思结合);五善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是把检查预习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以“你们都预习过了,课文难读的地方挺多的,生字词也很难,都会了吗?”继而检查学生的朗读与生字词掌握情况,当发现学生把“幅”读成“副”,骨头的“骨”读成第三声时(本课中花骨朵的“骨”读第一声,像这样的细节大部分学生难以注意到),教师边矫正边强调:只有深入预习,读通、读顺课文,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或质疑,相机提醒他们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养成勤动笔,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疑惑可请教他人或与小伙伴一起探究等方法。

    实践证明:有了具体要求,学生的预习就明朗化了;掌握了方法,即可引领学生从“要学”走向“会学”,产生质的飞跃。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发情感文学是再现的艺术

    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的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得到。

    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艺术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关于课间看电影的情景就很值得体验。我是这样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情景中的。我先抓住“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这句话中的“自然”一词激问学生:为什么日本战胜俄国是自然的?大概是作者承认日本战胜俄国吧。学生很有兴趣的看书揣摩,然后纷纷说不是,是日本人自以为是强国,狂妄自大的口气,是作者对日本人的讽刺。我接着问围观枪毙中国人的镜头出现时喊“万岁”,拍掌欢呼的“他们”是指谁,“他们”拍掌欢呼表明什么?

    学生根据前文的情景很快明白,这个“他们”是前面认为“我”考及格分便不是中国人能力的所谓日本“爱国青年”,他们拍掌欢呼是嘲笑中国人。我顺势利用学生的生活情理引发学生说,假如你们也在那里看电影,听到这种拍掌欢呼声将会怎样?有什么感受?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要痛骂他们,有的说我站起来走掉,但也有的说不一定,说不定也会随大流拍掌欢呼,因为那时我们也不一定有觉悟,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不是还留着辫子吗?不是还有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并且喝彩了吗?那时的中国有不少人精神还麻木啊。我又说作者当时什么感觉,表明什么,学生说“感到刺耳”“从此意见变化了”,表明作者觉悟早,是个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