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处事。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一、结合教材,熏陶感染
语文教学德育教育中潜移默化是根本的特性。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在阅读中感染人,从而对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但大部分教材内容所描写的生活情景、思想情感,与学生的经验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形象,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我们在让学生掌握散文式说理的方法及散文写作特点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从而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再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母子三人面对逆境的勇气和努力等都使学生从中得到熏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保持进取、乐观的积极心态。
[图片0]
	二、因文释道,披文入理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因教材内容的差异而会显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语文教育中德育要因材施教,或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或以事明人;或不露痕迹,点到为止;或者重锤敲击,汪洋恣肆。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文释道要适度,披文入理要尽量自然,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因文悟道,因文生情。语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依附于词句而存在的,所以应该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道的原则,达到文道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通晓其义理,获得思想情感的发展。
	三、寓教于练,深化德育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同时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它蕴含在字里行间,是在对文章深入学习中的发现和感知。它与教师的引导有密切关系,与学生的学习实践也密不可分。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能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如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习上受过诸多挫折,自我意识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德育育人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的新举措
	打好语文基础
	小学语文是在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最基础的部分,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要学会最基础的辨音和识字。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 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感染和文化熏陶。作文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能够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要能够接受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素质,让学生的个性逐渐发挥出来,并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能够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生活经验,把这些经验与所学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把不容易懂的知识变得易懂。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感悟,朗读和背诵是学生感悟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接触经典的作品,并且背诵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终生受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能够把握好课堂的40分钟,首先,要加强课堂的纪律,课堂纪律好,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课堂的讨论过程要遵守纪律,一个秩序混乱的课堂不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学生如果想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打断了教师的教学,这也不算是妨碍教学,一旦教师压制所有的这种活动,学生的兴趣就会收到压制,会严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放松的环境,是学生能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看法的环境,是一个能够有所感悟的场所,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作为基础。
[图片1]
	教师要备好课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设计好教学的情境,还要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特殊情况;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提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设计一些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用鼓励的目光来让学生变得胆大,这种亲切和信任的感觉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课时候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面向所有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还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要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经验寻求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采取分层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传统的课堂提问形式单一,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课堂设疑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分层次的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三个层次,然后设置三个层次的问题,如:给基础差的同学设置这样的问题:“孔乙己的衣食住行如何?酒店里的人为什么笑孔乙己?”;
	给基础一般的同学设置这样的问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描述孔乙己不幸命运的用意是什么?”;给基础好的同学设置这样的问题:“这时的孔乙己名字只是绰号,他真实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作者没有在文中明确说出孔乙己的名字?”等,然后让学生有选择地回答这些问题,可以给所有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都能开动脑筋,这就发挥了课堂提问的作用,又有利于提高提问的实际效果。
	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讲一下对作者陶渊明的了解。
	当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对陶渊明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补充或引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文章的作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时,学生会想到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总结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生平经历。这对于理解《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主题大有好处等。好的师生互动,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对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造最佳学习氛围。一个好的导语对一节课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注重导语的设计,或从解题入手,或用设问呼告的形式,或巧设悬念,或猜一个谜语,或朗诵一段诗歌,或观看一个表演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产生联想,为下面学习新课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设计巧妙,注重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而好奇和疑问则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若带着疑问学习,心中渴望解决面临的疑团,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活跃,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两方面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提问,精心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设法为学生质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做好与学生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强趣味性。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新型辅助教学手段,它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高效率地促进语文课实现培养语文语言能力的目标,这是优化语文课教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