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而阅读则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阅读中的品读地位更为突出。那么,今天小编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品读句子的方法给大家参考!
一、对比鉴别法
有对比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品读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对比品读是引导学生品读句子的重要方法。
[图片0]
删词对比品读。文章中有些句子的修饰语很多,这些修饰语能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对于这类句子,我经常采用删词法引导学生品读。如《观潮》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中就有很多修饰语,在教学时,对(千万匹)、(白色)、(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几个词,我就采用逐一删去后再与原句对比的方法来指导品读。
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这些词写出了浪潮来时的样子和气势,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同时也学到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换词对比品读文章中有些动词更是用得精妙传神,对于这些词就可运用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体会。如《颐和园》中:“游船、画妨从水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句中的“滑”字就用得特别传神。我让学生把“滑”换上“划”后与原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用“滑”更衬托出湖面的平静。经常这样品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就会逐步提高。
有些时候作者为了避免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会用几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表达,碰到这样的句子,也可引导学生把几个意思相同的词换成同一个词后读一读,比一比,从 而让学生明白表达同样意思时,用几个同义词来表示,句子会更流畅,音律会更优美。
填词对比品读。有些段落中出现很多的动词,这些动词都用得十分准确。可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往往不会引起注意。在教学时,我便出示缺了动词那段话,让学生填补出缺了的动词。学生在填词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推敲、比较,如果填错了 ,老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己推敲比较还是老师引导学生比较,都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准确。
如《爬山虎的脚》中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那段话就可以通过填词对比品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改写对比品读。改对比品读就足把原文中一些生动描写的同语表达的意思改成概括性的描述,然后再与原文对比,使学生明白用上这些词语,文章更具感染力。如《巨人的花园》中写由于巨人的冷酷无情,使春意盎然的花同又回到了寒冷冬天。原句是这样写的:“与此同时,鲜花调零,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通过对比品读,学生体会到原句不仅音律优美,而且因为有了具体的描写,能使读者仿佛看到鲜花、树叶纷纷飘落,人们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的情景。从而为失去美好的春天而惋惜,进而体会到这些词语的作用,感受到具体描写的魅力。
二、揣摩内涵法
文章中有很多词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意思,对这些词语要引导学生认真瑞摩,挖掘出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表达的真正意思。在《卡罗纳》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句中的“屏息凝神” 就包含着较丰富的内容。于是,我抓住“屏息凝神”进行发问:“大家屏住呼吸是担心什么?”(担心自己说话不注意而勾起卡罗纳的伤心……)“凝神地望着他是关注什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现在怎样?他需要什么帮助,我该怎样帮助他?)通过挖掘词义的内涵,学生体会到这个眼神表现出的是大家对卡罗纳深切的关心。
再如:“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
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是不是觉得老人很小气?不,老人生活的确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老人的艰辛不仅是每天要栉风沐雨,还时常会遇到像二婶这样爱占小便宜的人,在本已是微薄的利润上再剥一层,所以当二婶少给一个铜板时,老人不再笑呵呵了,变得很不快乐。段中描写老人“愣愣”以及“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
这些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神态的语句,细细读来,颇有味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发现。
三、借助本义法
有些词语的本义并无什么特别,但在用在某些句子中就别有一番风味了。对于这类词语,我们可以借用本义来品读。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这句话中的“装饰”就很有意味。在教学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装饰”的意思,然后看看自己的衣服上,教室里有些什么装饰,从而明白这些装饰都是为了—人为地做上去的。最后回到课文中品读句子,使学生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乡下人家的美是自然淳朴的,不需要人工雕遂,那些随意攀爬的藤蔓都是 一道―。《秋天的雨》中“小朋友的脚被那甜甜的香味勾住了”的“勾住”一同就用得更传神了。
2小学语文复习的方法
(1)让我们的复习课因游戏而精彩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喜欢游戏的,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孩子们就能一直保持高昂的情绪,积极的学习兴致,而这种良好的状态就是保证学习成效的首要条件,所以我们应该让复习课的课堂变成游戏的课堂,在复习课上多创设一些游戏,把复习的内容巧妙地穿插于游戏环节中。
如:复习“四字词语或( )的( )”时,我们可以设计“对歌”的游戏,出示词语,男生说前两个字,女生接后两个字,一轮之后,女生问,男生答。这种“对歌”的游戏还可以运用在复习古诗。复习形近字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我会七十二变”的游戏,教师写出一个字,让学生更换偏旁部首,一个接一个到黑板上写出新字并组词。复习近义词、反义词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摘果子”的游戏,将词语写在“果子”(卡片)的背面,学生从“树上”(图)摘下“果子”后,如果能说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果子”就归学生所有。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设计更多精彩的游戏。
(2)让我们的复习课因竞争而有效
孩子们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如果能激发起他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会百分百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所以我们的复习课可以安排一些竞争的环节。孩子们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复习中,这样我们的复习课就会变得更加热烈有效。
如:复习词语时,我们可以采用“开火车“的竞赛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小组同学认读最正确,用时最少。我们还可以把复习内容设计成一些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把它们写在纸条上装进信封里,把全班同学分成几大组进行一次智力大比拼活动,看哪一组得分最高,获胜组每人派发一个小礼物。
(3)接力——协作又省力
复习中,听写词语是常做的事,接力听写可以调动集体的力量,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具体做法:一组共用一张听写纸,老师念词语,各组学生依次写词并传递,然后,各组请一个小老师上来交叉批改并纠错,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词写得准。老师在此项活动中很容易发现一些共性的错误,及时引导学生判断和纠正。
(4)限时——兴奋又刺激
为了营造一种兴奋刺激的复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我们经常开展“限时赛”。一分钟读背赛为了巩固需要背诵积累的段落或短文,可限定一分钟(或两、三分钟)时间,全体学生合书待命,老师一声令下,全班同时开读或开背,时间一到,全体立停,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得快、读得顺、背得熟、记得多。
由于竞技色彩浓,学生们十分乐意参与,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背诵大量的内容,且兴致盎然。五分钟抄默赛抄写和默写在复习中是少不了的,学生们也非常喜欢在“限时”状态下进行。在规定的五分钟时间里,看谁写得快,默得准,效率高。
(5)学生互助
在语文复习课上,复习内容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这时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小策略,让优等生与潜能生搭配,以优促差。同时,更要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以便及时矫正或查漏补缺;还要让优等生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辅导潜能生时不仅不能歧视他们,而要加倍关心他们,关注他们每一点进步,并予以支持鼓励,使他们看到身边老师和同学的期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另外,也要让优等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同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班上形成一股互帮互学,相互竞争的气氛,那么,学生在复习期间,肯定能收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既要注重复习的巩固性、发展性原则,又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3小学语文修改病句方法
一、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图片1]
二、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三、词语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包括一些关联词语的使用不当。
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例如:“如果我们生活富裕了,就不应该浪费。” 显然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改为“即使我们生活富裕了,也不应该浪费。 ”
四、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五、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六、重复罗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
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九、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如: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应将“他经常约他去打球”改为“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
4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一、了解课文大意
读课文时,必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先扫除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利用工具书,明白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时候,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集资料。
关于作者,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具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关于写作背景,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相关课文的历史背景,如:《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学生在课前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光碟、文字资料后,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社会环境做到心里有数,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所新授的知识。
三、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沉积,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提问题: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是从那几方面来写的?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除了这些内容,预习单还出现字词方面的内容。因此,根据不同的文体,精心设计好预习单,让学生拿到预习单,目标明确,思路明晰,为高效课堂的实施奠定基础。
四、做好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