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总算懂得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1 小学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突破语文教学难点和疑点,要从基础提炼入手。掌握了一定基础技能,就能寻求出突破语文难点的规律。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1.明确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对多媒体中的各种媒体,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的不同优势和作用有较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达到预期的目的。

    2.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难点的素材,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组合成多媒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而,在选择多媒体素材时,要遵循教学需要性的原则。

    [图片0]

    3.突破重点、难点必须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即在教学中为了更有助于语文教学,必须合理而巧妙地安排媒体,在什么时候出现多媒体,都必须讲究艺术性。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2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理解把握文章重难点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文中,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是诗词中的一个重点。诗词中写到“乌蒙磅礴走泥丸”,我抓住“走”和“泥丸”两个词语向学生提问:把“走”字换成“踩”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踩”字,不能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不能很好表现泥丸滚动的情形,所以还是用“走”字好。有的学生说“泥丸”有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精神。我采用动态效果,展现红军在绵延不断的五岭翻越,冲破敌人封锁线,藐视困难的,山如“细浪”、“泥丸”的一段动画,学生觉得很生动形象,难点解决了,教学也水到渠成了。生动多变的画面,震撼的音乐创设了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凡尔赛宫》这篇课文时,我针对本课中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这一难点和抓住事物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这一重点。我在课件导人部分向学生展示凡尔赛宫图片,展现凡尔赛宫的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堂上。在难点突破上,我选取了一些电影片段,展现当初凡尔赛宫的修建背景,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和嫉妒心。学生进人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凡尔赛宫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声情并茂的情景效果不仅能突破重难点 还能丰富课堂重难点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如教七年级上的课文《春》一文时,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先展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荚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再最短的时间里最深的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难点中“运用生动的描写进行景物的刻画”,我首先展示了几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段,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几幅极有特点又有意境的图片,配上音乐,看着图片,学生表达美的愿望调动了起来,他们特别愿意用自己的文字去再现眼前所看到的美景。从学生课堂上所写的片段来看,比他们凭空去想象着美景而行文效果要好。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美景,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拓展了教学的重难点。

    3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图片1]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创设悬念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利用多媒体建立直观课堂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接收知识的现象,以声音、图像、图片、文字等多种手段来传递信息,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可以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轻松愉悦融洽的学习氛围,减轻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利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春晓》有着丰富的信息:雨、小鸟、风声、花等,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信息立体动态地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细雨纷飞,落花飘飘的江南之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处理功能将学生带入古诗所要表现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整个教学过程,融图、文、意于一体,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