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总算发现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微课程

    1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微课程

    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微课程?微课程可以让学生对课外拓展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觉得趣味盎然,使学习变得简单。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课前导入

    “万事贵乎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虽然不能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但能影响整堂课的氛围。一次语文课上,学习的课文是《桃花心木》。学生们对于南方的树木不是很了解,于是教师利用微课程介绍树木的形状特征,简洁的文字配上图画及音乐,一下子让孩子们一下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解决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是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时间、地域、作者理解的角度问题,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正确的答案会有差距。例如《向狼借路》一文,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样的绝境。但是如果以体验的角度去讲给学生们,学生不一定会理解,因为这是特例,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口述这一“绝境”是相当困难的。于是微课程就派上了用场。微课程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视频、音频、动画效果等面都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这样文本的难点就解决了。

    [图片0]

    3.多媒体运用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广泛地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了课堂教学时效。这种课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颠覆性的改变,个性化、现代化、私人化教学手段明显。而且微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微课的教学目是开发学生逻辑能力,让小学生们喜欢上学习语文,提高学习兴趣。微课教学主要内容就是教师把一些新型的技术引入到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视频来讲解课内知识点。音频、视频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通过微课教学能让小学生更专注地去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4.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开阔视野。

    2在语文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以PPT软件为主要技术支撑,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程”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程是指利用五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是介于文本阅读和影视阅读之间的一种阅读方式,其六要素是精美、简洁、意外、情感、具体、深刻。“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的方法,将大的知识块拆分成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微小知识组块,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供学习者学习的课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主题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灵活精简、自主选择性强等优势,它强调某一知识的深度,并不强调知识的广度。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通过移动数码产品和网络设备,可以让学习者利用等公交、坐地铁等零碎的时间片段进行微课程的学习,满足了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得相对准确知识的学习需求。

    微课程是一种简单的易于大众接受的教学方式,于细微处见功底,见微而知著。微课程关注的是一个具体的小问题点,内容表达简洁,便捷简单可操作。微课程是浓缩的课堂,是最精彩瞬间的集合,是课堂浓缩的精华,是课堂上的闪光点,值得尝试。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程有效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学生可借助微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新知的学习或者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新学期伊始,华东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给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微课程。一时间风起云涌,掀起了全校上下的一股“微”的热潮。随着工作的推进,“微视频”、“学习单”、“颠倒的课堂”等又逐渐为大家熟悉。在短短的日子里,全校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开发学科的“微视频”,让我们的课堂翻转起来。――“微课程”走近我们语文老师,它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充满魔力、活力和动力的窗户,让所有老师看到了一个新颖的教学世界和教学境界。原来,语文还可以这么教!语文还可以这么学!随着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将课堂中很重要的内容,利用微课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3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地学习,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要创设这样的气氛,就必须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什么是包袱呢?即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回答问题错误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会引起同学的嘲笑和教师的不满,所以他们不愿开口说话。作为教师,就要让学生有一种即使回答得不妥甚至错误也不会受批评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这种前提下,再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被激发,他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否则,整课堂都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了。

    其次,要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需要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思、议等。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传统教育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素质教育则须把学生看成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起到的就是点燃火把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题目,恰当地组织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因为一堂课如果只用一种固定的方式,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疲劳心理。在抛出问题之后,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讨论法、辩论法、质疑法,等等,让课堂的大部分任务在学生自主地学习中完成。当然,适当的点拨、引导也是必要的,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图片1]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应是一个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劳动者,只有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断改变自己的教法,语文课堂才会对学生产生无穷无尽的吸引力,也正因为它的这种魅力,才能体现课堂的生命力。如果教师总是手握一本教案,年年照本宣科,节节课都是枯燥的分析、乏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怎能被激发起来呢?读书不是死读书,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适当地改变我们的学习方法。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声情并茂,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二)、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去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式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维元素,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了个性鲜明的理解,逐步深入,进而尝到成功的快感,内化为自觉地行为。此时被激活的思维填补了一个个“空白”。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办法,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通过创设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诱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这种教学设计,给了学生选择内容的空间,给学生合作的空间,给了学生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了学生兴趣,不但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