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语文教学变得灵活新颖?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生活化与教学艺术化的表现,是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必要做法。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生动的教学是读写结合的教学
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条经验,如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做到读写的有机结合,这是语文生动教学的关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现在被认为是语文生动教学的好的做法。以读促写,是独立阅读课改为“阅读评赏课”,即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理解课文内容,自我评论、欣赏课文,自我发现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汇报自学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去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学会读书,读是关键,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先反复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出重点,读出感情,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在读中感悟道理,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设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写促读,是针对在阅读教学中有好多学生不认真读书,上课听听老师讲书,课下一点不懂的状态,发动学生动笔去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独特生活。
[图片0]
语文生动的教学是“文”、“情”、“理”高度融合的教学
语文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都有其精神实质。出色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学情味,是文学大师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情”和“感”,是“文”、“情”、“理”高度的融合。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是教师在教学时要教学生读出作品的情味,品味语言的艺术,纵观人生百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读文字,在脑中理解文字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作者情与理融合在文字中的那种情味。
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是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千差万别,所以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就在于将学习的共同性要求转化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使学习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中,发展起个人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2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有趣
1.应用情境教学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们所说的情境教学,主要是使用不同手段的教学媒体去达到教学的目的、选择具有美感以及智慧的情景,然后使用暗示和移情的原理去帮助学生感受具体的形象,然后形成一种表象,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场景的体会,刺激学生的学习情感。语文趣味教学使用情境教学去引起学习的趣味,技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使用的情境法主要是选择通过播放音乐和视频的方式,与进行表演的方式去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刺激学生的积极性。
[图片1]
2.应用语言魅力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类知识的教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的语文知识教学是饱含魅力的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是传达情感的关键载体。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但十分规范并且清晰,同时还更加的简明和准确,同时还需要可以刺激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要做到以上所说的这几点,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第一,教学的语言要更加的具有激情,语文教师需要使用更加丰富的情感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被老师所表现的语句所吸引,然后全心全意的投入进教学的情境。第二,教学的语言要更为形生动和幽默。语文教师需要更加直观的使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所喜爱的,只有学生真正的感兴趣才能够对老师传授的内容感兴趣。可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幽默虽然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可是因为要将他服务于语文的教学中,所以不能够哗众取宠。最后一点,教学语言要不断的产生变化。单调的语言会使学生乏味,和厌倦。语文教师需要按照教材自身的一些特点,转变自己的语气以及语调。还需要按照学生的听课实际状态,调节声音的高低以及在节奏上做一些转变。充分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应用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对于学校教学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为学校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语文趣味教学普遍的使用了多媒体的技术。选择媒体的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的制约,增加信息的容量,可以让教学的内容被形象化,展现的手法也更加的多样,可以提供更为生动多彩的画面,以及美妙动听的声音,打造出一种欢乐的学习气氛,从而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上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可是在使用媒体教学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它只是为教学内容进行服务的,不可以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内容,更不可以因为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当前有的语文媒体设计画面太过炫目,声音也太过刺激,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使得学生对于老师传播的教学内容并不重视,所以这样的一种做法,是值得教师们注意的。
3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确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特征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不同的效率观有不同的结果,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率的课堂?学生会不会学,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
思考的广度与深刻怎么样?学生学会的程序是不一样的。我们应明确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多了,而学生还是知之甚少,言之无序、无物,就不是好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是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小问题,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联系教材。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地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其培养的对象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鼓励自学质疑,是有效教学的主体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天鹅的故事》中“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向下的冲力,像石头似地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可抓住“惊心动魄”这个特写镜头,鼓励学生思考:老天鹅破冰的武器是什么?“腾空而起”、“石头似地”、“镜子般的冰面”分别说明了什么?句末用省略号有什么用意?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了老天鹅的壮举,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逐层深入的问题牵引下,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讨论、交流,既理解了内容,又对饱经风霜的老天鹅“以身示范、勇于献身”的壮举产生敬佩之情。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有效组织良好的教学秩序。
教师要严密地组织教学,积极营造语文课良好的课堂气氛。那种激趣引入,留下悬念,制造积极思考不断进取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教学中还要适当遗留“空白”。语文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良好的思考习惯的学科。采取讨论、比较、归纳、推理等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有准备,在备课时就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因为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千万马虎不得。
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的问题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就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提问时还要注意对象,对不同的学生提问的要求可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问时要注意灵活性,不仅对知识做灵活处理,而且也要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灵活的调整。另外,还要注意问题的实效性,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对不测事件处理的艺术性。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发展时期,思维活跃,情绪多变,语文课堂上违纪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这种现象若是处理不好,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影响师生间的关系,更会影响课堂气氛。如果教师采用幽默含蓄的批评方式,就有利于化解矛盾,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如在愚人节那天,正当笔者很投入讲解教学内容时,突然发现几个学生在传纸条,当时心里非常生气,想狠狠批评,但经思量之后,说:“今天是愚人节,同学们也想在语文课上给辛苦的老师一份特别的礼物吧!那就谢谢了。
但课时比较紧,让我们先上好课。课后有时间我们再讨论。”记得,那几个犯错的孩子当时就用很感激的目光偷偷看了笔者一眼,而另外想看好戏的学生也就继续好好上课。那节课最后竟然上得出奇得顺利,效果极好。课后,笔者想到:如果当时对学生大吼大叫,结果怎样呢?很可能会变成笔者怒火中烧、难以节制,学生却有可能脸不红、心不愧,如隔岸观火,笔者越是发怒不止,他们越是沉默是金,或口服心不服。师生双方情感上两败俱伤,影响课堂气氛,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