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总算知晓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何其重要,它能为学生点燃一盏智慧心灯,能雕琢孩子温文尔雅的气质,能塑造孩子知书达理的童年,能奠基孩子德行高尚的一生!在大力提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探究并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通篇讲解课文,授课过程势必变得枯燥无味,使人昏昏入睡。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多种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喜欢上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先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都喜欢去读书(传统文化相关的书),那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如教授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0]

    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出色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2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采用多媒体引路,诵读更有效

    让学生诵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先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北国风光,让学生感受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谈观赏后的感受,最后再让学生诵读这首古诗,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既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再向他们介绍时代背景,激发起学生对岳飞爱国品德的敬仰之情,再让学生吟诵,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八月中秋,明月高照,家家团圆的和谐画面,再加上老师的时代背景的介绍,然后再诵读全文,这样,诗歌的内容更容易理解、记忆也特别深。再次,利用多媒体提供背景音乐,还能为诵读增色不少。

    2.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爱上诵读

    以诗词作画、以诗词编写歌曲、以诗词表演、以诗词进行想象画面等。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确实是个好方法。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诵读表演,并进行比赛,评奖。比如:在一次经典诗词诵读比赛中,有的学生是以唱的形式进行展示毛泽东的《长征》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有的学生以配乐的形式朗诵《春江花月夜》的;也有的学生是边吟诵边配上动作,自演自娱的。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诵读竞赛,能增添孩子诵读的兴趣。

    3.开展亲子诵读活动,让学生在乐融融的氛围中爱上诵读。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从来就不是袖手旁观的角色。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为亲子诵读搭建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来,还在每学期的例行家长会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表演,并让有经验的家长介绍与孩子一起诵读的经验做法等。事实证明,亲子诵读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去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的同时,更能让孩子爱上诵读。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

    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2)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图片1]

    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和激发。

    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每个教师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

    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1)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2)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课堂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别人发言时要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发言者必须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这是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的不断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想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固然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学困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许多老师习惯在课后把学困生留下来补课,这无异于不断提醒他们:“你是学困生”。使他们心理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再加上游戏娱乐时间会因补课而相应减少,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教师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是无动于衷。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的设置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如:教《父亲和鸟》这一课时,可以针对课题提出这样四个疑问:(1)鸟是个什么动物?(2)课文写了鸟什么特点?(3)鸟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4)《鸟》这篇课文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真实具体?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尝试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持续专心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兴趣,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学法,探索知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却缺乏持久的注意力。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长时间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设不同的情境,组织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如果我们能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举办些游园活动,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