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YMEZD
  • 终于知道小学语文句子方法与技巧

    1 小学 语文句子方法与技巧

    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才能深刻体悟课文。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句子方法与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抓关键字、词理解句子意思。

    一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意思,往往都会蕴含在一些关键的字、词之中。抓住这些字、词进行品味,对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桂花雨》一文中:

    [图片0]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就是一个关键词。 “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指沉浸,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由此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表演,假如你就是作者,会怎样缠着妈妈呢?通过表演,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2、通过变换句式理解句子意思。

    句子中的句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疑问句、因果句、反问句等,教学中如果能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就会浅化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对理解句子内容,体会情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可以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改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两个句子比较着读一读,学生就会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其相通之处,并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含义。特别是在说明文中。如《秦兵马俑》一文,“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读完这句话,学生能初步感受到一号坑很大,但对其中具体的数字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进行对比教学,如我们的教室大约60平方米,一号坑的面积大约相当于238间教室那么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的体会到一号坑面积之大。

    4、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文章,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离开了当时的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其弄清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的含义。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中“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学生对这句话很难理解,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接着交流查阅到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在学生了解到香港这个“游子”在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后终于要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时,提出问题:这里“失散多年的孩子”指的是谁?“母亲”指的是谁?此时,学生不难理解“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国人占领、统治百年的香港;“母亲的怀抱”暗指祖国这个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隐喻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5、从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意思。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能接触到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环境衬托等写作手法,其中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点明了中心,因此可以把理解句子同中心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更加透彻。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是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这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与“可贵之处”,然后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启发学生将“樟树——故居——故居主人”紧密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学生不难发现,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宋庆龄同志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2小学语文句子训练的方法

    1、读和抄写句子

    读和抄写句子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一种训练形式。小学生认识句子不是为了学习语法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的认识。

    例:①地里的庄稼收完了。

    ②地里的庄稼收完了吗?

    ③地里的庄稼收完啦!

    这道训练题要求教师通过范读、学生朗读以及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初步认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体会到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并能根据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2、比较句子

    比较句子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另一种重要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比较,认识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

    例:①蓝天上飘着白云。

    ②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在这两个句子中,句①只是简明地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句②在“蓝天”前面加上了“高高的”,在“白云”前面加上了“几朵”,这些具体修饰更清楚地表现了秋天“秋高气爽、天蓝、云少”的景色特点。这类训练题应该在读的基础上突出比较,让学生认识哪种句子写得更具体、形象和为什么具体、形象,并要求学生说(写)话时把话说(写)得更加具体、充实些。

    3、补充句子

    补充句子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句子并把句子写完整的一种训练,是学生学造句前一种过渡性的训练形式。

    例:①____________帮丁阿姨浇花。

    ②我们一同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学会了______________。

    例①要求补充句子的主语部分,例②要求补充句子的谓语部分,例③要求进一步认识句子的宾语。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从感性上进一步加深对完整句子的认识,从而为说(写)完整的句子打好基础。

    4、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是学生学习用词造句前的另一种过渡性的训练形式。

    例:江水和河水都流进海洋里。

    ①__________和_________都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这类训练,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例句,读懂句子意思,进而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句子的表达形式,然后再练习说话和写话。仿照例句说话,写话只是要求模仿例句的表达形式,在内容上则应该有所创新。

    5、整理句子

    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通顺的句子,是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句子中词语的排列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因而写句子不仅要注意完整,而且要注意通顺。

    例:太阳升起火红的刚刚

    进行这类练习,先要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再想想这些词语怎样排列起来才能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想通以后,再把句子写下来。

    6、用词造句

    用词造句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写出内容各异的句子。另外,还要逐步地要求学生写长句子,把句子的意思写得更具体,内容写得更丰富些。

    3小学语文句子的类型及方法

    1、一般句

    一般句指内容浅显,反映造基本规律的句子。如《数新房》中的第一句“放学后,我和同学在山上数新房。”这看似一般的四素句,如果学生能掌握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对以后的造句作文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含蓄句

    含蓄句指课文中难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种句子往往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类句子应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其含义。

    [图片1]

    3、形象句

    形象句指课文中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主要有以下三种:

    ⑴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的句子。如《葡萄沟》一文中有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可让学生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地说出“葡萄挂在绿叶底下。”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⑵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的句子。如《桂林山水》中描绘“山”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些句子描写生动形象,感情强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作者描述的意境。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如比喻句、反问句等,可以让学生改成普通说法,再与原句比较,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⑶有关刻画人物性格、品质、作风的典型对话和细节描述的句子。如《忆铁人》中一句: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这句简短的话只用了两个词,却充分反映了铁人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4、变异句

    ⑴倒装句

    颠倒正常语序所构成的句子叫倒装句。《再见了,亲人》这个课题就是一个倒装的句子,把谓语提前是为了表达作者与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离情别意。

    ⑵省略句

    句子省略了必要的语法结构成份叫省略句。如《忆铁人》一文中的一句:铁人睁大眼睛,“哦?......咳!”要求学生说出省略部分是什么内容,体会铁人知错就改的精神品质。

    5、中心句

    中心句指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句子。这种句子画龙点睛地揭示了课文中心,在思想内容上起关键作用。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一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找出这样的中心句,联系全文体会其含义,明确课文中心。

    4小学语文句子练习的方法和技巧

    1、学习个例

    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句式,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范例,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文水平,在课文中确定适宜训练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句子的学习,对某种句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句子训练,固然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句子的形式,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从句式入手去理解句意,把对句式的认识和对句意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记?”学习时先要求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与对比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记。”进行比较,想想,意思相同吗?语气相同吗?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认识了反问句的形式和作用。

    2、发现规律

    学习个例是句子训练的“点”,点要推广到面上去,才能最终掌握某种句式,形成语文能力。引导学生从个例的学习中发现某种规律,是由点到面的中介,是句子训练的核心,也是学生真正掌握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般认为,学生对句式概括水平越高,越抽象,越能产生对句式积极的正迁移,实现句式类推。例如:“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桔黄的,一块块一条条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学习时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整句话意思的词语(种种色彩、五光十色),再找一找具体描写的部分,最后发现句式规律“概括──具体──概括。”学生一旦获得关于此类句子的抽象模式,便能有效地形成语文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低年级学生不宜采用抽象方式,而应采用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句式类推。例如:“放学后,我和同学在山上数新房。”教师把句子分解成四个部分:

    ①放学后,②我和同学,③在山上,④数新房)写在卡片上,

    让学生任意排列、熟读,以帮助学生获得四素句的具体概念,熟悉此类句式的灵活变化。

    3、迁移运用

    发现句式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掌握了该种句子表达形式。要掌握句子表达形式还必须经过及时的迁移,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以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迁移运用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句子类化。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要素的句子内容,并纳入同类系统中;第二步是具体化,应用句式的组成规律来组织句子内容,学习实际表达;第三步是原理深化,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句子表达的基础上,对句式形成更高层次的概括化认识。

    例如:关于“概括──具体──概括”句式的迁移运用,(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先让学生观察珊瑚图片,

    感知各种不同形状的珊瑚;

    再让学生补充句子“珊瑚的形状很多,__________千奇百怪,十分美丽。”最后让学生再用以上句式说说其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