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学语文的试题中,基本都会有一道两道的句子排列问题。这些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逻辑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道题并不简单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四年级语文句子排序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步:观察选项,首尾句排除
语句排序题从选项首句情况来看,一般分为:2+2型、1+1+1+1型和3+1型,纵观小学试题,2+2型的占2/3,1+1+1+1型的占1/3。这就告诉我们只要确定了首句,至少可以排除两个错误选项,有些时候可以直接确定正确答案。
[图片0]
所以排序题从首句入手非常关键,以下所涉及的首句类型都是可以排除的:
1、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不作首句。
例如“他(他们)”、“这(这些)”、“那(那些)”等。
2、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后者不作首句
例如“甚至”、“但是”、“也”、“所以”等。
3、含有总结性的词语不作首句
例如“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意味着”等。
4、具体分析、无主语的句子不作首句
例如分析原因、影响、意义的句子。
5、生僻词或者新创词不作句首
因为这些词语必须先下定义,才能出现。
6、表示举例子的句子不作句首
因为前面必须先阐述观点。
当然尾句也不容忽视,如果句子还没有表达完整,还有其他句子能与之相衔接,那么它是不能做末句的。
那么什么样的句子可以放在段落的首尾呢?
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一般放在段首,开篇点题。引入句和介绍句(定义句)一般也会放在句首。结果性的语句、总结性的语句和展望性的语句一般会放在句尾。
第二步:找出标志词句,合并关联语句
有些题目可以通过首句排除,有些题目则不能,有大斌哥在当然不用着急,进入第二步就OK,当然也有些题目会直接从第二步入手。那就是通过寻找材料中的标志性词句,进一步合并关联语句,再进行排除。标志性的词句主要涉及以下类型:
1、关联词
表因果、转折、递进、条件、假设、并列、解说、顺承、选择的关联词,都要保持原有的词语顺序。
2、指代词
例如“他(它、他们)”、“这(这些)”、“那(那些)”等,前面必须刚刚提到这个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
3、重复词
重复出现的词,一般应该在一起,即使不相邻,也一定存在逻辑关系。
4、表示时间、空间、方位词
我们就应该把文段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进行排列。
5、主体一致句
描述主题一致的句子应该相邻。
6、表示举例句
表示举例的句子前面一定存在这个例子所证明的内容。
第三步:对比剩余选项顺序差异
一般而言,通过前两步排除,答案基本上都可以选出来了,但如果此题难度较大,还无法选出答案,那么就进行最后一步,——找出剩余选项中的差异顺序即可,如在这个选项中是①②,而在另一个选项中是②①,那么判断出这两句的顺序就可以把答案选出来了。
2小学四年级语文句子排序方法一
第一步:观察选项,排除错误
语句排序往往会给出五到六个句子,第一步观察选项,对于不能作首句的选项进行初步的筛选,排除不作首句的或选择可以作为首句的选项。不作首句的排除标志:指代词、总结词、关联词的后件、具体分析和解释的句子、并列分句的后句;作为首句的标志:引出话题的句子。
第二步:抓标志,合并同类项
如果通过初步筛选还剩下两到三个选项的话,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抓标志,来确定小范围的先后顺序。
标志:指代词(这,这些等)、关联词(虽然……但是、不仅……而且等)、总结词(因此、可见、总的来说等)、顺序词(已经、正在、还未、将要等)、重复词
第三步:理清思路,语感顺读
在进行初步的筛选之后,如果还剩下两到三个选项,时间又相对紧迫的情况下,此时我们可以直接随便选一个进行预感顺读。
【例题】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⑥⑤③②④①
B. ⑥②④①⑤③
C. ⑤③②④⑥①
D. ⑤②③④①⑥
【答案】:C
【解析】第一步,观察选项,排除错误。⑤或者⑥作为文段首句。⑥句由代词“这”引导,往往不宜做逻辑起点,故排除A、B两项。第二步,抓标志,合并语句。⑤③两句都在谈论北欧的地理位置受暖流影响,话题一致;②④两句通过重复词语“动物”连接,讲述了由植物引来动物、动物引来猎人这一过程,故答案应该选择C项。
3小学四年级语文句子排序方法二
第一、抓逻辑起点
这里所说的逻辑起点,主要指的是首句。
首先,考生要观察选项特征,比如,A、C两个选项以①开头,B、D两个选项以③开头,那么我们首先就是来判断①和③哪一个更适合作首句,通常状况下,首句应该是一个引起话题的句子,在此提醒考生,有两种句子是不作首句的,一种是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另一种关联词后半部分的句子不作首句。如果判断出③更适合作首句,那么A、C就可以排除了。
第二、抓标志词语
1、指代词——这、那、他等,指代前文的论述主体,必然在后文中出现,找到指代的东西放到它前面。那么这两句话一定是放在一起的,选项中不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的选项可以排除。
2、关联词——虽然…但是…等,通过关联词判断哪两句话必须在一起,选项中没有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的选项也可以排除。
3、重复性的词语——如果同一个词在两句话中都有出现,那么可以判断这两句话的联系是否足够紧密,如果足够紧密的话,这两句话也应该是连在一起的,如果选项中没有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就可以排除。
4、顺序词——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1978,1988,1998;公元前550,公元前500等。当材料中出现这些词时,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暗示,告诉我们哪句话在前,哪句话在后,不符合这个顺序的选项,也可以直接排除。
第三、语感顺读
通常情况下,到第二步的时候,其实已经排除错误选项,找到正确选项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并没有非常细致地去理解这段话,这个时候可以把你选出来的正确选项读一下,看看到底是否符合逻辑顺序。
【例题】①商代以后,随着文字的出现,书写需求增加,周宣王时期“刑夷始制墨”,出现了颗粒状人工墨
②到了以彩陶为典型特征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用来研磨颜料的研磨器——石研
③这些长过半米的大石器,是用来加工粮食的
④砚起源于研磨器,目前已知最早的研磨器是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磁山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⑤此后,用于研墨的石研,就成为早期的砚。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②⑤ B④③②⑤①
C ①③④⑤② D④③②①⑤
【解析】在这个例题中,我们首先观察选项,发现四个选项中③都是第二句话,那么③一定是第二句,A、C以①作首句,B、D以④作首句,所以首先判断①和④哪一句更适合作首句,③以指示代词“这”开头,证明在“这”之前一定有它所指代的东西,③中提到了“大石器”,①和④中只有④中出现了“石磨盘”和“石磨棒”,正是③中的“大石器”,所以首句一定是④,排除A、C,剩下B和D,观察这两个选项,就会发现他们的区别在于①和⑤的顺序不同,再看这两句话,①提到了“出现了颗粒状人工墨”,⑤说到“此后,用于研磨的石研”,一定是先出现墨,才能研磨,所以①在前,⑤在后,并且“此后”也有总结的意思,更适合作尾句,所以此题选D。
4小学四年级语文句子排序方法三
1、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体决定了不同的写作思路,因而,如果能够判断出文段的文体性质,就能较好的把握文段的思路,从而快速、准确地解答。从文体来看,排序题的语段无外乎记叙、议论、说明和描写等四种表达类型。一般来说,叙述性语段以时间、空间和事情发展的客观过程为顺序;议论性语段按主次轻重、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因及果、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顺序展开;说明性语段以由远及近、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的空间和先古后今的时间为序;描写性语段则按定点取景和移步换景的空间顺序展开。可以根据文体特点理清层次关系,从而恰当排序。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邀游, 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②回到有人的地方,③时而到岸旁嬉戏,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解析:这是一段描写性文字,描述天鹅在水、岸自由活动的情景。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排序:先写“水上”,再写“岸旁”,再写“沿着水边”,最后写“离开它的幽居”,即可以确定③①⑤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按照逻辑关系,②和④都含有“人”,应紧承⑤;灯芯草是长在水边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故⑥紧承①。故答案为A。
2、逻辑意识
在给定的文段中要求我们排序,往往可能存在着很强的逻辑性,我们只要把握了这种逻辑关系,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例2:在横线处填入的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 、 、 、 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 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
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 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解析:从动物受到伤害的程度这一角度出发,按由轻到重的逻辑排序。答案:B。很多人错选A、C、D,就是未能把握此语段的一个主要考查要点,即按一定事理逻辑排列语序。
例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个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图片1]
解析:横线上所填的句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④⑤,其中④讲的是“战略”,⑤讲的是“措施”。第二个层次是③⑥,讲的是产量,其中⑥是对③的具体说明。第三个层次是①②,讲的是“意义”,其中①讲的是对中国的意义,②讲的是对世界的意义。这样,六句话就形成了“采取战略措施——促使产量提高——产生巨大意义”三个鲜明的层次。据此,横线上的六句话应排列为④⑤③⑥①②,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
3、时空意识
在游记类文章和说明类文章里,时空顺序尤其是空间顺序往往是写作时的一个主要思路,因此如果能把握文段中的时空顺序,无疑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例4:将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踏着溪中的几块垫脚石过了溪,路旁有茅棚,住着一两家老百姓。
②右手下坡去约十来步,就是一条小溪,水却不深。
③小屋前门有一条小路,曲折向外,在松林中行约数百米,便“豁然开朗”。
④还有很多美丽的骨牌草,有的还是很青翠,有的已经很枯黄。
⑤左手上坡去是一条较为正式的路,隔路又是一片松林,坡头长满了半人高的茅草。
A、①④②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③⑤④②①
解析:这是一个描写语段,写沿着小屋曲折向外,于松林中行约数百米后所看到的“豁然开朗”的场景。据此判断,③显然是首句。此外,⑤④为一组,写左手上坡去所见的森林和草;②①为一组,写右手下坡去看到的小溪及过溪后见到的茅棚。由于空间顺序一般按“先左后右”的原则排列,所以确定⑤④应排在②①之前,则本题的答案为D。
4、标点意识
标点符号本身就有指示语间逻辑关系的功能,只要善于利用标点符号的这一特点,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 。 ; , ; ,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的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由横线处的句号和分号可知,备选的六个句子应分为四层,即④句的“主题”、⑥句的“地点”、③句的“特征”和②句的“色彩”。再从四层的逻辑来看,“主题”在前;从后文“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来看,“色彩”在最后。最后从其他句子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排列顺序为:⑤④⑥①③②,即答案C。
例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星小学门卫王煦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 。 , 。 , 。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③⑥②①⑤④ D、⑤③②⑥①④
解析:从每条横线后的标点符号来看,六句话分为三个层次,每层两句。其中,第一个层次是③⑤,讲的是“性质”,而从⑤到③显现出由易到难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②⑥,讲的是“原因”,而从②到⑥显现出由浅(“背”)入深(“关爱”)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①④,讲的是“意义”,而从①到④显现出由“常”(“教书育人”是常识性观点)入“新”(“管理、服务育人”是新的理念)的层次。这样,六句话就形成了“性质——原因——意义”三个鲜明的层次。据此,横线上的六句话应排列为⑤③②⑥①④,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项。
5、代词意识
为了保持句子在表意上的简洁性,往往在后续句子中使用代词来称代前文已经陈述、说明的内容,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个路标。
例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解析:②句开头的“此”,指代⑤③①句中陈述的“《山经》和《禹贡》”,这就将五句话分为非常清晰的两个层次:⑤③①讲的是“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如何,而②④讲的是“此后”的区域地理著作如何。因而答案很容易确定:D。
6、连词意识
连词在语句中有强化语意关系的作用,如“也”“但”“而且”等连词引起的句子常常处在后续位置,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条线索。
例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①③②
解析:该题①②④句讲的是“动车组”的优越性,而依据④句开头的“同时”和①句开头的“并”,这个句群的内部排序应为②④①。而③句开头的“一旦”表明这是一种突发情况,⑤句中的“无需人为干预”照应的正是③句中的“自动减速或停车”。据此,横线上的五句话应排列为②④①③⑤,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此外“例4”中可依据②⑥句中的“不只是……是……”,将②⑥句排定为②⑥,可依据①④句中的“是在……也是在……”,将①④句排定为①④。
7、重复词意识
在文章写作中,如果不用关联词或代词,经常就用重复词,形成顶针效果,起到前后句勾连的作用,因此,这些重复词语,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例9: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组是( )
①每—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②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话,说了上千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说不过我们;说古话,洋人说不过我们。
③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④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⑤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⑥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⑦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A.②①⑤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③④⑦⑥
C.⑦④②①③⑥⑤ D.①⑤③⑥②④⑦
解析:通读这七句话可以看出②是起始句,导入话题;⑦是结尾句,总领全段;⑤①③句都出现了“视界”,它们之间的关系较紧:⑤中“两个视界”紧承①中“特定的视界”并引起下文③,⑥中“更”又紧承③。⑦句中出现了空间,④句用代词判断“创新空间”,故此两句应该在一起,抓住这些典型句,然后再整合语段顺序,就能较轻松地得出答案A。
8、句式意识
在文章写作中,相同的句式往往是放在一起的,这样能使文章在语言上显得有文采,在句间关系上更紧密。
例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解析:本题起句是个总起句,下面的句子就要按照“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来展开。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句式结构一致,且从内容看应是先人再作品,所以正确顺序应是④①;②句中的“也”字,标明它应放在①后;③⑤句是用冯友兰和司马迁的观点来印证自己的说法,应按时间顺序排列,即为⑤③,故选D。
9、话题意识
—个语段,一般有—个中心话题,或写人,或绘景,或叙事,或状物,或论理。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个中心话题,一定会对正确排列语序有很大帮助。
例11: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
②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构造,就得画种种动物植物的图。
③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④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
⑤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实用。
解析:语段的话题中心是“绘图的实用功能”,⑤是总领句。由④句“这类”一词可知其前有具体的“图纸”①②句,第③句是文段的收尾,且“读者”“外地的朋友”暗示前面应是②①,可见正确语序是⑤②①④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