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要学,初中要学,高中还要学;阅读中要考它,作文里要用它,诗歌里鉴赏它……那么小学语文有几种修辞方法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图片0]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拟人
	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夸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典型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排比
	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典型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对偶/对仗
	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代
	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典型例句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反问
	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反问是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设问
	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典型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对比
	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判断要点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典型例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反复
	什么是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的句子。
	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双关
	什么是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深刻印象。
	典型例句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
	引用
	什么是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引用的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
	典型例句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小学语文有几种修辞方法一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3小学语文有几种修辞方法二
	1、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图片1]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3、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5、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6、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7、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示例: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8、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示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9、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示例: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10、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示例: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11、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示例: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4小学语文有几种修辞方法三
	共有12种,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对比、引用、借代、反复、反语。
	修辞手法由易到难排列顺序
	引用 反复 反语 拟人 夸张 对比 设问 反问 排比 对偶 比喻 借代
	修辞手法之间的用法及区别
	1、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一般要回答,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设问语气较弱,反问语气较强。
	设问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反问是从反面提出问题。一般要带否定副词。
	2、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项以上一组,对偶仅限于两项一组。
	排比往往以一些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语,对偶要尽量避免字相同,只求对应词性基本相同。
	排比字数灵活运用,对偶句中两个句子中必须字数相等。
	3、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的借体与主体之间必须密切相连,借体常常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
	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上比喻词,构成明喻。
	4、怎样判断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
	方法一:比喻一定要有本体何喻体,两者缺一不可。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房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这句只有本体铜牌,并没有雨铜牌相似的喻体,所以不是比喻。
	方法二:比喻的本体何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包括人)。
	(1)、这棵树像我家门口的那棵树。
	这句子的本体、喻体都是同一类事物(树),不是比喻 。
	(2)、他很像他的父亲。
这句子的本体、喻体都是父亲,同是指人,不构成比喻,不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