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节语文课的导入也是如此。而究竟如何导入新课?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研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就是温故,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对旧知识地回顾,温习旧知识,找出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点,这样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这样很有实用价值。在教学老舍的《草原》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草原,我们就会想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同学们想一想,有一首《敕勒歌》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生背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白居易的《草》又是怎样写的?(生背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都是古诗中描写草原的优美诗句,下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看一看草原吧。这样就通过复习以前的知识顺势导入新课。
[图片0]
二、揭题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把题目的意思揭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首先问“崛起”的涵义,学生查阅得知是兴起。接着问“之”的意思,明确是“的”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教师接着问,这是谁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明确是周恩来。教师进一步解读题目的意思:这是周恩来在12岁时立下的远大志向。当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时,有人说“为明理”,有人说“为做官”,也有人说“为挣钱”“为吃饭”……只有周恩来的这句回答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令我们热血沸腾。这样学生由题目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变浓。如在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这样开头:李白在唐朝的诗坛很有名气,拥有很多崇拜者,汪伦便是其中之一。可汪伦是无名小辈,怎么能结交大诗人李白呢?于是汪伦写下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意思是说先生喜欢游玩吗?这里有十里的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上万家酒店。李白兴致勃勃地赶来,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汪伦笑着告诉他,“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临走时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赠汪伦》。
四、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适当设置悬念,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思考,正确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鲸》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洋之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有人说它虽然生活在大海中,长得像鱼,但却不是鱼,那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鲸》。
五、创境导入法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是多么美好,我们一家人团聚一堂,高兴快乐的情景,你们都还记得。可是在另一个社会,一个小女孩,光头赤脚,手拿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悲惨世界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上学生情感与文本的交流效果。
六、多媒体导入法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准备多媒体动画图,播放美丽的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春天溪水潺潺、夏天百花盛开、秋天落叶飞舞、冬天白雪皑皑,还播放数不清的红松、白桦……还有栖息着的东北虎、黑熊……这样学生很快被优美的景色所吸引,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了。
七、竞赛导入法
上课后,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高度集中,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教师说:“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之称,你们谁能背一背他写的诗,看谁背得又快又多又好,开始!”学生们举手踊跃地发言。教师说:“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背的也很正确,李白的作品可以说家喻户晓,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望天门山》”。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研究一
一、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期待心理,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开讲,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如我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一走进教室就用兴奋的目光扫视学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说:“喜欢。”我就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美丽的大海,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说也想知道时我就相机引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这样的导人使学生带着极高的兴致进入课堂,在恰当的引导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增强学习兴趣,做到“温故而知新”。学习《新型玻璃》一课这样导人: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以及各有什么用处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启动原有认知导人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
三、破题导入
根据文中的题目、文眼等关键性词语导入。题目、文眼在结构上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内容上又往往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它是作者匠心经营的结果,也是我们理解、认识文章的钥匙。文眼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课文题目本身就是文眼。如《只有一个地球》《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从探讨题意人手,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人新课。从课题导入课文,一般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四、故事导入
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作用。
五、直观导入
利用一些图片、影像演示,不仅使学生感到新奇,产生兴趣,同时还可以教给他们学会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研究二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尽快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时候。上课前,我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在一个寒冷的大年夜里,当人们都和家人朋友围坐在火炉旁开心的吃东西、看电视时,街上却有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卖火柴……第二天,可怜的小女孩被冻死在墙角里了。”悲惨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教师继而提问:“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究竟是谁造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六一”节快到了,小朋友们都到商场里去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但是售货员阿姨发现有一个小男孩只看不买,这是为什么呢?《太阳》这篇课文将给你们作详细的介绍。
我们在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导入的故事要跟课文有一定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度到课文中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
该导入法就在讲授内容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学《鲸》时,一上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又是什么?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
如教《赤壁之战》一课时,我先讲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领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想一举消灭孙权,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当时孙权的军队才三万,可是赤壁一仗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却被东吴打得落花流水,损失了一大半。曹操自己也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华容道逃跑。于是,赤壁之战这一仗也就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有名战例.那么,东吴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打败曹军的?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运用这种导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设疑的深浅度要适宜,太难了学生不感兴趣,太简单了达不到学生开动脑筋的效果。
三、用猜谜或者游戏的形式导入
[图片1]
这种方法能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来。例如在教《荷花》这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条谜语,看谁反应快,猜得准。“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撑船不用桨”。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荷花》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说说带“马”的成语,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教师继而导出课题。这种导入法清新活泼,饶有风味,为学生喜闻乐见,也是造成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等导入
通过看图、看文、运用引言、生动且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教学手段,创造意境,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可先朗诵:秋到葡萄沟,珠宝满沟流,亭亭座座珍珠塔,层层叠叠翡翠楼……尝一颗葡萄心甜透。这一生动形象的引言,把学生带到葡萄成熟时甜美的、丰收的景象之中,学生听了感到新鲜有趣,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感染,便增强了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就板书课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情趣盎然了。
五、以介绍作者为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虽然在小学阶段用的比较少,但了解作者却也是一种课文解读的切入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课堂导入以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入手,了解他的身世际遇,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生命生命》时,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然后问学生:“这是首什么曲子?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教师再总结:“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可以说是十分的悲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
在我们所了解的人中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人物,如张海迪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也与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品味她的这篇文章《生命生命》,感悟作者的心灵。”
六、复习导入
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知识。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让学生复习《梅雨潭》、《火烧云》等写景的课文,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的,然后再教《桂林山水》一课,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了。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研究三
一、看图导入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较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释题引申法
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师,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三、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创设情景法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小羊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
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五、抒情描摹法
即把自然抒情和描摹景物结合在一起,用所描绘的景物唤起学生的联想,以教者的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先板书《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六、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七、游戏导入法
语文课堂中能用游戏导入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这需要教师细心琢磨,精心设计。比如学习《吹泡泡》这篇课文,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肥皂水,让学生自带吸管,利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提前到教室,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观察自己吹出来的泡泡,观察泡泡的颜色变化等,待上课铃响后,可以收拾好东西,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提问。这样既不会影响上课秩序,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新课。
再如学习《天鹅、大虾和梭鱼》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天鹅”、“大虾”、“梭鱼”的头饰,把一张课桌放到教室前面,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拖动桌子,看看是否能移动;再请他们从同一个方向拖动,再看看结果怎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悟出道理,这个时候回归教材,就能轻易把握课文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