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句式,就是把一个句子改变为另一个句子,意思不变。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句子转换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
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
[图片0]
例如:
武松打死了老虎。(陈述句)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把字句)
老虎被武松打死了。(被字句)
由上例可知,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的被执行者。
变换的具体方法:
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关系。
1、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武松)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
2、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老虎)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如果说肯定句是数学中的正数,否定句是负数,那么双重否定句就是“负负相乘得正”,双重否定句不仅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加强①”、“非不”、“不能不”等。
例如:
他必须这么做。(肯定句)
他不得不这么做。(双重否定句)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陈述句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虽然反问句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其句子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是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句的感情色彩比较强烈,朗读时语调较高。
例如:
①”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陈述句)
难道这个故事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吗?(反问句)
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反问句)
②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陈述句)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难道这是真理吗?(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方法:
1、把陈述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
2、加上语气助词“呢”、“吗”。
3、将原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号。
4、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正相反,需要把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并去掉语气助词“呢”、“吗”等,再将问号改为句号。
四、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变换
把某个人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接叙述,把某人说的话改为第三者的转述,叫间接转述。
例如:
①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我是温家宝爷爷,你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直接叙述)
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他是温家宝爷爷,让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间接叙述)
②小明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直接叙述)
小明焦急地对向导说,要向导得想想办法。(间接叙述)
小明焦急地要向导想想办法。(间接叙述)
两种句式相比较,可以看出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所表达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用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更能彰现说话人当时的语感、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用间接叙述的方式来写,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读来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直接叙述改间接叙述注意点:
1、标点变化。要将表示直接叙述的冒号改为逗号。
2、人称变化。要将直接叙述句中的**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我”改为“他”“我们”改为“他们”)第二人称一般改为人名。
3、文字变化。可以改动少量文字。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原则:
第一,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第二,句子通顺,无语病。
如果想把说话人的语气、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写得有声有色,就用直接叙述;如果只需要表达说话的内容,就用间接叙述。
五、修辞手法的变换
所谓修辞,就是要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生动、有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和反问等。六年级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分辨掌握得比较好,但对修辞手法的转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例如:
①雨一直下着。(陈述句)
雨一直下着,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拟人句)
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下个不停。(比喻句)
②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蛮可爱蛮可爱的。(设问)(比喻)
2小学语文句子排序的方法
1、时间的顺序
在有的题中,几个句子虽然被打乱了,但是可以明显找到关于时间的词语:如早上、中午、下午;几天前、昨天、今天、到了晚上等,这些词语就是明显告诉了我们句子排列的顺序,只要结合这几个时间词语便可以正确排列句子。
[图片1]
2、方位顺序
如果是介绍一个地方、一个空间或者一个物件时,有时会出现上面、下面、左边、右边、中间等方位的词语,那么这些方位词就是我们排列句子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从里到外等顺序排列句子。
3、事情发展的顺序
如果是写事的,就会有描写事情起因的词语,如开始、后来、最后等提示,也许会先介绍事情的起因,然后是事情是怎么发展的,最后的结果等,自然我们就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利来排列了。
4、参观的顺序或地点转换的顺序
如果是游记、参观之类的文章,就会有一个参观的顺序,先看到了什么,接着是什么,有时是过渡句中有意暗示我们,诸如“看完了某处,我们又来到了某处”之类的话语,这就是排列顺序的方法。
3小学语文句子仿写的方法
1、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内容上与结构上的相同点。
因是仿写,它不同于一般的造句和作文,而有供仿写的例句,我们先从分析例句入手,挖掘仿句和例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相同点。具体地说:
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
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
2、依据例句的特点,仿抄相同点改写不同点。
对于短语天空式仿写题,我们只要寻找例句和仿句在内容、结构上的相同点之后,就能捕捉到正确的答案。
而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仿写句(如调整仿写题、于短仿写题),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深入下去,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入手,仔细揣摩,上下关照,前后推敲,筛选有用信息,把例句中的“相同点”迁移到仿句中;
并对例句中的“不同点”加以拓展和创新,使之“脱胎换骨”,演变为“新生儿”——仿句,直至完全符合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意衔接的仿写要求。
3、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b、修辞要恰当。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c、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4小学语文赏析句子的方法
①、从句式入手
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3、反问句,加强语气
4、 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
②、从修辞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从用词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 ;“........”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从表达方式入手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1、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2、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3、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4、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⑤、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一般有;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
等;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的语句,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结构严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