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水平,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思维训练方法策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设计问题,引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翘开始的,在教学中,问题设计合理, 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能引起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合理, 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产生一种乐于接受的情绪, 便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问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要求,抓住教材重点,让问题的答案成为课文内容的总体脉络。
[图片0]
例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可提出:为什么周瑜说出攻是好主意?他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两个问题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统领全篇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有依可循,纷纷开动脑筋, 回答出火攻之所以是好主意,是针对对方坐不惯船这一情况提出的,而火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打败曹军,如黄盖诈降,借风行船,周瑜带兵随后,黄盖放火。追打曹军,整个步骤清清楚楚。学生经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掌握文章的思路,促进思维活动的拓展。
二、思维能力的具体训练
1、思维逻辑性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渐使学生能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制约、运动中去看问题。为此,要抓好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训练。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例如怎样读懂一段话,可以有四种方法:
(1)了解每一句话的主要内容;
(2)搞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
(3)提炼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重点句;
(4)分清层次。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着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去判断、概括、综合。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重点段,通过学生的熟读、思考、分析、综合,如果能说出“邱少云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最后英勇献身。那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但是仅达到这一步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提出根据,要在课文中准确地找出相关的内容才行。
2、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在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容忍暧昧教学法。在教学中多提开放性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思、多想、多发表意见、多提提看法,有些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不马上否定,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数量求质量。灵活思维的训练,较多的是从语言等转换中进行。通过叙述角度,地点、人称、时间、顺序、文体等的改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构思,组织、融合并进行新的表达。如教学《草地夜行》一文,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叙述小红军怎样来到军部,向首长汇报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样转换思考,既陶冶情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3、训练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思维能力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训练学生独立思维,首先要多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学习新课时让学生先读先思、质疑问难,学会运用有关知识、语言、条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词句的理解、文章的分析、中心的概括、问题的回答都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常用:“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知道什么? 等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
例如有一位学生对《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接过多少位国际友人,人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望灵车这部分加上这一段话破坏了灵车到来时庄严肃穆的气氛是多余的。显然这是不够成熟的见解。老师据此启发他独自深入思考,从这段话中体可看到什么情景,可联想副什么,这位同学经阅读思考、联系上下文领会,很快 解决了疑问。独立思维训练应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各环节,为把独立思维训练落实到位有时不必追求形式内容的完整统一。
4、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敏捷性就是思维的速度。阅读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对文中的问题能快速作出反应,迅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训练应建立在学生熟读、速读的基础上。学生在接触课文时,应养成整体感知的速读习惯,即通过快速潮览、默读,粗略感知课文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语言特色,形成某些情感上的共鸣当老师提出课文有关问题,或是学生在学 习中遇到某些问题时,就能迅速进入角色,我出文中相应部分进行分析。找出有关问题的答案。此外,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记忆与运用上。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用“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连起来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迅速地写下来。学生在训练中一边要迅速地疏理课文头绪,一边要思考如何准确地用这些词贯穿全文,其思维敏捷性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2小学语文思维训练方法策略一
一、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依赖性较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形成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教学《蜜蜂引路》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1、蜜蜂给谁引路? 2、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3、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问题提出后,紧接着安排讨论,要求结合上下文想想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
二、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
教材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文中,讲妈妈挖出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两个自然段,在理解时可引导学生对比着进行分折。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
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得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找不到。这里记录了科利亚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便是“这里一定有原因”的判断。科利亚经过自已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从科利亚的一段话,联系课文前面的交代,可以判断出他埋下木匣时的年龄。从中能够看出他非常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就能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思维训练。
三、打破常规,多方位开发学生假设、联想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能不能打破常规,改变这种老师堂堂主动,学生课课被动的局势呢?经过实践,我们灵活运用了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假设、联想,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例如在讲《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提出了思考题:如果当时周围没有石块乌鸦应当怎样才能喝水呢?由于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难度。于是出示了几幅画面来引导学生联想,第一幅是位小朋友正拿一只杯子向另一只杯子里倒水,第二幅是洗水盆里掉在外面的洗衣服角儿还在一滴滴往下滴水珠。第三幅则是一位小朋友将几棵大白菜放在水盆里,盆里的水便溢出来了。
针对以上几幅富有启发生的画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大都得出了以下三种喝水的方法:将瓶子推倒,让水流出来,衔来布条一头浸在瓶子里,另一头露在外面,让水流出来。可以衔来小树枝,小杂物等放入瓶子,让水流出来这样用投影片的映示富有启发生的画面加快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拓宽了思路,使学生的联想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
[图片1]
老师的适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低年级《小猫种鱼》一文,“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的小鱼”。课文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思考想象的余地,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小猫种鱼能收到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动脑动嘴说,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提高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重视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如上《狼牙山五壮士 》时,讲到课文的结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猜想五壮士跳崖后的故事将会怎样发展,续写这个故事。这种“再创想象力”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泛性以及创造性,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3小学语文思维训练方法策略二
一、以疑促思
如果不能选准角度深入探究,再好的文章,都能让人读得波澜不惊,昏昏欲睡。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有阅读能力以及阅读量的限制。除了那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一般课文要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精彩,都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及点穴般的设疑。教师在设疑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整体把握课文,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深入学习文章的创作技法,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如在《田忌赛马》一课教学时,关于田忌赛马第二次为什么能胜齐威王的问题,我问:“在第二次比赛中,谁是关键人物?”学生回答道:“是孙膑。”我又问:“孙膑是怎么让田忌在第二次比赛取得胜利的?”“孙膑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学生齐回答。这两个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都很容易回答。关键是接下来的问题:“如果齐王也调整了马的出赛顺序,田忌还能轻易取胜吗?”很多学生显然没想到这个问题,开始思考了起来。经过提醒,学生意识到孙膑不仅仅是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观察和对齐王的了解,知道齐王第二次不会改变马的出场顺序,才保证了田忌第二场赛马的胜利。正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到:看问题不能仅仅看到表面的,更要全面去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看问题的思维训练。
在现在的一些课堂中,为了改变满堂灌的诟病,一些教师就不停地提问,问得学生晕头转向,然而却往往不能把问题提到关键点上,结果适得其反。要通过质疑来实现思维训练的目的,必然要求教师研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在关键处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才能达到自己期望的教学效果。
二、调动生活经验和感知,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教材里的每篇范文,都是作者源自于生活的真知灼见和切身感受。然而这毕竟是别人的生活体验,学生学习起来总是难免有一种隔阂。跟自己的感知比较接近的还好理解,可是稍有些距离,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了难度。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感知,使其更深入地理解离自己生活比较远的文章和知识呢?这是语文教师必然会遇到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充分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生活经验与感知,以已度人,以已度文,再现各种生活场景,使学生心临其境,深入理解。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童年生活如此接近。教学时,我特别注重学生对情感的再体验,抓住学生感触最深的、极易引发学生生活体验的切入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回想童年生活中最惬意的往事,切入《牧童》;让学生展示童年生活中最创意的事,体验《舟过安仁》;让学生重温童年生活中最温馨的记忆,品读《清平乐・村居》;让学生讲述童年中最有趣的故事,回味《祖父的园子》;让学生调动童年中最丰富的想像,去进行《童年的发现》。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了学生的的情感共鸣,在这单元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以十分的兴趣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学习,学得兴趣盎然,学得得心应手,学得乐此不疲。
三、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触类而旁通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重点和难点,解决起来其实并不是很困难。学生迷陷于其中百思而不得其解,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不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将困难转化,不能触类旁通。这时需要的就是教师在关键处给学生指导,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将学过的知识(包括其他各门学科的种种知识)和已有的各种生活体验调动起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比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第6课《蜜蜂》这一课,教师如果还只是照本宣科,那是教不好这课的,因为这一课里有着丰富的生物知识。从蜜蜂的生态结构到生理功能,这都是生物课里的基本知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篇课文,就需要让学生调动生物课里学到的知识和平时生活里对蜜蜂的观察情况。上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复习了有关蜜蜂的生物知识,并组织他们将对蜜蜂的观察与有趣的故事进行交流,将蜜蜂采蜜场面讲活。学生听课的兴趣果然被激发了起来,他们有机地将“扒在”、“两簇”、“毛茸茸”、“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一边采花粉一边传花粉”等联系起来, 使生物学知识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小学语文思维训练方法策略三
一、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
(1)教师的提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在与学生通过问题进行互动时,注意由浅入深,给予学生思考的信心。注意将学生思维灵活性调动起来之后,才将问题逐步深入。当学生在回答的内容令人满意时,有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同学观点后,加以比较分析,找到思维的不同方向。由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加深的习惯,而非浅尝即止。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先提问:“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接着进一步深入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本文中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涵义?
(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尽量发散对问题的思考结论。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分析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先请学生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并说说每种概括的依据,从谁的视角来看于勒的?在学生有了明确的结论之后,请学生再思考,你觉得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如果于勒是你的亲叔叔,你会带他回家吗?《羚羊木雕》一文中也是很好的锻炼思维发散的课文。可以设问: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请同学们来辩论。
其次,让学生处于思维的安全心理中。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识的敏感时期,很注重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安全心理对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活动,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讥讽、嘲笑的意思,哪怕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当然这个判断的延迟给出,往往让学生因为心中有问,而更多角度的积极思考。同时,养成提前告知上课内容和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胸中有成竹,在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安全的心理。
二、多种形式进行思维训练
1、画面利用法。
画面利用法就是通过文字想象还原画面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初中课本中大部分诗歌都是画面感较强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还原画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传达的画面,学生可以仅仅通过读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画面。但这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上,画面上。方法设计:你能把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并写下来,与同桌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将画面生成文字,这还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过与同桌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是同样一句诗句转换的画面,却气象有所不同。那么通过“比较”,也能看到个人解读的风格,与个人的经历、气质、经验等无不关联。彼此比较、吸收,说说自己的看法,又可以进一步对诗句加以分析、赏析。同样可以借鉴此法的比如:《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再用语言组合画面。通过给画面的补白,可以较好地增加思维的广度,再进行语言还原画面,也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培养。
2、作文训练法。
这里所说的作文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笔者尝试的两种方式可以借鉴。一种是改变人称重写故事。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父亲与杰利的角度来改写故事。通过这种改写,涉及到人物的心理的推敲,故事人称的转换,故事逻辑性的再塑,是很好的思维操。再如《再塑生命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训练。
另一种是文章或文章片段的仿写。这种方法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上获得锻炼,也可以积累文中的词句;又可以通过这种词语文字的再运用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小规模文章的仿写,是可以长期实践下去以证明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仿写激发了学生很多奇思妙想,从多个角度锻炼思维。
第三种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想象,对原文进行再创作,也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皇帝的新装》结局的续写。这种多种可能的故事结局的续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3、主问题的创设。
主问题的精心创设,也可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所谓主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创设,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文章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主问题可以这样创设: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的爱,为什么选择了买橘子这件小事,又为什么不从正面来写,而选择写父亲的背影?通过这个主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诸多问题的思考,诸如:父亲在什么情形下决定亲自送我?从父亲的买橘子的背影中、语言中和后来的信中透露了父亲怎样的爱?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