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从内容到理念都有了全新改革与变化。新课改靠教师实施,教师实施新课改靠教学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转型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践行新课程理念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观念与应试教育观念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观念主要是通过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对语文知识的把握,并能够获得高分。相对素质教育来说,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因而,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更新教学观念,做到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阅读、思维与语言能力。
[图片0]
另外,教师应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并能够通过有效引导,使得课堂更具开放性,做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还需要体现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偏离语文学科特点,否则,就会导致语文学科本质的丧失。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灵丹妙药”。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他们才能在学习上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做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与探究,做到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构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做到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突破,才能够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从教学经验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有效融入情景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其能力的有效发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当前教学应用广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做到对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有内涵、有意境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若是能够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则能使学生有效融入情境当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例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苏州园林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园林建筑视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用园林介绍的音频,让学生跟着朗读,这样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视频与音频结合的方式,可以应用于很多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渔”。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最出色的老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语文”,而是教学生“会学语文”。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时期,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习作能力、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是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都需要教师的科学点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口头交流和即兴习作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得到语言和习作等方面的训练。对于实际交流与习作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更正,以便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习作训练,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勤奋努力同等重要。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案例材料,教师要精心设计素材呈现的形式、时机,内容的深度、广度等,课上、课下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资源的理解和运用,丰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提供保障。比如,在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微课资源――比萨斜塔公开试验。学生看着这样的试验视频很兴奋,想通过观察看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同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对自然谈科学有浓厚学习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或者是从网站上查阅“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相关假说、试验、讨论的资料等。通过一系列学习和感悟,学生理解了科学的真谛。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教师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分析由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的观点的变化,体验科学发展的艰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2新课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一、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寻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
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例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二、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通过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阅读是写作的基石,注重阅读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应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经常利用晨读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出色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欣赏学生,积极评价学生
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荣誉感强。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评改作文时,要实行高分政策,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再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师非常欣赏。”“你把这次活动过程写得这么精彩,说明你观察仔细认真,想象丰富,老师真想和你们再玩一次。”“你的书写进步了,继续努力!”……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定会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这种情绪下,必然会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教师只有欣赏学生,鼓励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3新课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氛围
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朗读的氛围和情境,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如对一些课文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万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中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
[图片1]
这段音乐是这首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撕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这样就创设了阅读教学的情境和氛围。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课文,文中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突出了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
教学时我重点针对这两组排比句进行分析,带感情的范读。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反复的听读、朗读中,脑海中会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独具特色和作者描写的传神。此外,我还个别指导学生,教会学生“捕鱼之法”“成金之术”,再让学生发挥情感来体会课文。
三、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和品读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
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并以此为要旨,进而朗读《鼎湖山听泉》的第4节,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出其中的韵味,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促使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他们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改变形式,把书读活
书是死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活化书中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把书读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等部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形式,我认为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通过人物的对话,加以教师适当的讲解和引导,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廉颇、蔺相如和门客;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读好每一句,让学生来体验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对话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维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4新课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方法
一、故事起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有的上过幼儿园,有的没有上过幼儿园,但他们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学儿歌、背儿歌。根据这一认知特点,在上拼音准备课时,我给孩子们讲故事,他们听得入了迷,接下去告诉他们,学会了汉语拼音,我们就可以阅读有趣的拼音读物,能了解许多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到过的事情,甚至可以去编故事,写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劲头很大,有效地激发了儿童学拼音的兴趣。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学说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容易在直接的视觉刺激下引起注意。在教学中,色彩鲜艳的插图,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第一课拼音“a、o、e”的整幅图出现了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画面上大公鸡在喔喔(o)叫,阿(a)姨带着小朋友在河边看鹅(e)在水中欢快的拍翅膀。从一开始学生就被吸引住了。我先让学生自己看、说图上的事物,在他们已有感受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认识单韵母a、o、e的音和形,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汉语拼音的学习。
又如在教学j、q、x时,教材插图中阿姨在搬洗衣机,组成了声母j的样子,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画面时,学生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记住了“j”的样子,并借助“机器”的读音,又顺利掌握了“j”的发音。在拼音教学中,作为教师切不可为教拼音而教拼音,应把拼音教学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色彩鲜艳、富有童趣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大胆想象,用完整的尽可能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教学声母“zh”时,我先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什么动物,在做什么?”学生说“图上画了蜘蛛在织网”时,我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说话:“蜘蛛在哪里织网?织的网怎么样?”“蜘蛛怎样织网?”我充分注意到教材中的人文色彩,引导学生在说话的体验中学会了拼音,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把拼音教学和汉字教学有机的结合
汉语拼音是为识字服务的工具,把拼音教学和汉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巩固拼音教学,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加强拼音和识字的教学,有助于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也是早期进行说话训练及提前阅读的有效途径。以第3课学习“bpmf”为例,在图中出现了“爸爸”“妈妈”“我”三个汉字词语,学生刚刚学会了拼读音节的本领,就能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学习了“dtnl”4个声母以后,就可以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汉字,学生感到学拼音很有用。
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声母,如第一册书上复习二第3题,“我会想”,让学生想一想,哪些同学的姓里有下面这些声母。学生做这道题时会把全班同学的姓过一遍。同时联系身边有趣味的事,结合学习进行思维训练的题目,达到“认知―学习―巩固”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把汉语拼音学得既快又学得好,从而为今后的识字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好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作起点。
四、创设学习拼音的情境
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也可逆向思维,运用词、句、篇来帮助学生拼读音节。如我在教学拼读音节时,我建议学生先拼读教材中没有标声调的音节,然后自己给音节标上声调,自由拼读,并给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如“dui―duì―对不起―我们做错事了要学会说对不起”。又如讲儿歌:人字有两画,一撇和一捺,一撇有品德,一捺有文化,做个有用人,天天在长大,既熟读拼音,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读会拼音,又认识生字。这样能使学生做到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为下一步使用音节做好准备。
五、温故知新,牢固掌握汉语拼音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易记,易忘,怎样使学生学了不忘,牢固地记住汉语拼音呢?这就要靠不断地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巩固的方法很多:如学生学了几个声母或韵母后,就可以把这几个声母或韵母贴到墙上去,让学生天天见面读一读,看看形状记一记,走到教室说一说,回到家里讲一讲,同学们每天花的时间不多,却收效甚大。
除了天天复习外,我还注意阶段性的温故知新,不断巩固复习。在阶段复习时,我注意启发学生寻找规律。如前鼻韵母后面都带n,后鼻韵母后面都带ng,翘舌音是平舌音后面加把小椅子h等等。寻找规律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习的语言能力。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使所学的拼音知识得到巩固,学生掌握得牢固,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