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 总算明白如何通过微课解决数学难点教学

    1如何通过微课解决数学难点教学

    如何通过微课解决数学难点教学?实践中感到,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既创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设计,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这对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微课选题适合内容要定“准”

    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10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那么,什么样的知识点适合做微课呢?实践中微课选题既应适合用多媒体表达,更应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突出把握好“四个点”:①讲述性较强的知识点,主要是数学概念及定理等;②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主要是解题方法与过程的演示;③知识难点,主要是学生容易混淆出错、难以吃透的内容;④知识拓展点,主要是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拓展,例如:选择“轴对称、平移”等几何课程教学使用微课,操作性就比较强,

    [图片0]

    微课筹划适用对象要搞“准”

    微课要适合教学对象,不但应有学段的分别,还要有同一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此,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跳跃式发展,对于初一学生,可多采取多图、动画、视频的方式,使低年级的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对于初三学生,可多采取适度抽象、逐步演绎的方式,给予高年级的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初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中,解决诸如计算小区面积、商品价格、工程进程等问题,在微课设计中先采取列一元一次方程、后采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引导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经历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是关键,通过对比感受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微课设计的知识点要把“准”

    设计和制作微课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包含了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通过几个层次去推进,哪些层次可以在微课中体现,哪些层次要在课堂学习中推进,例如: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笔者在设计和制作微课中展示了一大一小两个圆“摆一摆”活动,引导学生“步步为营”思考:两圆的关系有几种摆法?不同的位置关系分别是以什么标准摆出的?怎样归纳出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及其数学定义?两圆相内切或外切时切点与连心线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直观的动画对比让学生逐步理清了圆心距d、大圆半径R、小圆半径r的关系,有效深化了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炼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调整数学课程内容和结构,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行数学课程结构单一,选修课。活动课几乎形同虚设,必修课的内容,特别是高中数学内容最陈旧。正如芝加哥大学数学教育家尤什斯金所言:“中国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还停留在第二世界大战以前的水平”。此说不一定准确,但重新调整数学课程内容和结构确实迫在眉睫。为此,务必认真实施新的初。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改变数学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窄、结构单一的现状,力争做到:精选内容,更新部分知识(如计算机的应用),增强灵活性,重视数学应用。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第一,要常以微笑面对你的学生

    微笑是一种极好的沟通方式,教师的微笑意味着"爱"、"期待"、"尊重"和"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期望教师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赞许,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其他方面有了提高时,教师的微笑会给他们前进的力量,迸发出更高的学习激情。 微笑是创设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的微笑,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也能激发他们以更多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功。同时,微笑也会增添了你的个人魅力,使学生更乐意去接受你和你授的数学课。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往

    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着参与,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宽容与关爱。教师要主动与不同性格的学生交流,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多询问,多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讲一些有关数学的奇闻异事、历史典故,较好的形成师生互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非常乐意接受,教师的亲和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简单的用同一个标准评价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赞美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爱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肯定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首先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小评、互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争议。如教学“路程问题”时,学生在计算路程和时间上出现如下几种算法:(1)45×5+55×5;(2)(45+55)×5;(3)55×10-(55-45)×5;(4)45×10+(55-45)×5。我先让学生说出这样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内在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学生的心灵中萌发。

    [图片1]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1)让学生看书自学,再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并汇报实践操作的体会。有的学生初学画圆没有成功,教师让他们说出原因,圆规针尖滑动画不好,需要固定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画圆时发生变化,所以画的不圆,叉的大小要固定不变。(2)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不同的位置分别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再问:这两个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得出:定点决定圆的位置,定长决定圆的大小。(3)用尺子在一个圆内让学生分别画出圆的半径和直径,提问:你能画出多少条?在画圆的半径与直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各有无数条,从而得到圆作为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学生通过以上实践操作,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三、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要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一改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组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活动——师生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看谁能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无限小数,等学生才计算出一两道题时,我已判断完毕,学生在“失败”“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得出结论后,我又围绕其中“最简分数”这一学生容易忽视的前提条件,再次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判断几个非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结果,学生照前面的结论判断出现了失误,这又促使他们去思考失误的原因,从而完善这一规律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