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GEZYDK
  • 总算发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 小学 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精心设计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比如,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以表演帮助体会课文中的情趣、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师生角色互换、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或随手画上几笔,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良好手段。

    [图片0]

    如在《船过三峡》一文学完第二段时,可让学生读读课文,想想插图中哪些景物画得好?好在哪里?哪些画得不好?为什么?根据课文,插图中还应该有哪些景物?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同时,通过积极大胆的讨论,也进一步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又如在讲读第11册《林海》第二自然段中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时,如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云横秦岭”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秦岭孤峰突起,陡峭险峻的样子,再画出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与之对比,温柔的特点跃然呈现在脑海中,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小兴安岭的特点,同时,具体感受到语言大师用词的精妙,激发了同学们对温柔的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我们应在小学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有所侧重地紧扣某一项训练目标,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并始终坚持“练中导”,让全体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操作,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和“获得”通过阅读实践自行去领悟,而不是硬灌给学生。

    例如第七册第19课《船过三峡》的训练目标是“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这篇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背诵,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理解课文:

    ①小声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段主要写什么?

    ②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三峡的山“奇”呢?

    ③思考并讨论,得出从“笔直、高耸、像蘑菇、像骆驼、像仙女”等词能体现山“奇”,并板书。

    ④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一自然段。

    ⑤范背。学生带着羡慕和敬佩的感情欣赏老师有声有色的背诵,背完后学生激动地为老师热烈鼓掌。老师趁机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背下课文的吗?”一石激起了学生强烈地想知道老师怎样背下课文的波澜,他们睁大了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听老师告诉他们背课文的诀窍:“借助重点词句背诵。”

    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再结合板书背课文,学生也很快能背下来了,心中无比喜悦。老师检查完效果,再让学生回过头来咀嚼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把课文背下来的?这样,学生对背诵课文的方法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个认识是从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规律,掌握学法,运用获得的能力再去学下面的课文,完成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学生定会唤起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具有了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课堂效率。

    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所以思维训练总是和语言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在的智能因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培养阅读能力。

    四、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因此,训练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平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发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发问;从课文的中心发问;从某些修饰词语发问,训练学生从敢问到善问的能力。

    如学习《静夜思》这篇古诗,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第一句话后,带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①读诗句;②讲字义;③连成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第二句,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自学后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么意思。老师便针对学生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疑,这样,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思维活动协调一致,使教师思维暴露在学生思维最恰当的地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动力,而学习第三、四句时,老师则采用伙伴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四人一组,运用学法自学,互相质疑、解疑,然后向全班汇报学习过程。这样学习,用时少,负担轻,效益高,学生获得了知识与能力,取得了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一

    一、相信学生能力,给学生发言机会

    新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无穷的能力,只是后天的意识或者狭隘观念控制了我们发挥,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方法颇具特色,他常常自己讲得少,而更多地是让学生们解答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引导他们互教互学,互相切磋,讨论求解,共同提高。魏老师给他的学生最大的个人空间,最多的发言机会,使一个个学生都成了能说会道的小老师。

    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方面都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我不再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分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在备课时我有意识地编制和拟定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学生来回答,简单问题让C类学生来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由B类学生来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评价分层,给每一位学生以信心。为了照顾后进生的自尊,重拾他们的自信,我采用了“对比自我评价方法”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如在教学中,从基础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每项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层次;每个单元的考核,只要学生稍有进步,就予以激励评价,从而培养其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

    通过分层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变,优等生具有了“钻”的精神,中差等生也斗志昂扬,不断向自己理想中的目标迈进。我在每个同学的脸上都能看到自信的笑容,感到无比欣慰。

    三、创设精彩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只是靠一张嘴把该讲的知识讲给学生们,觉得自己很卖力,可收效却不高。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后,我明白了各个学科都是相通的,尤其是语文,更要加强和各学科的联系。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除了注意使自己的语言更精彩之外,还把音乐、美术、舞蹈、科学带进了课堂。比如在教学《荷叶伞》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鼓点”“节奏”,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带有鼓点节奏的音乐,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明白了什么是“欢乐的鼓点”“欢快的节奏”。然后我又让一个会跳舞的同学“伴着欢快的节奏跳起了欢乐的舞”。同学们在无比愉悦、兴奋的状态下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且印象深刻。

    在日常教学中,我只要有时间就做课件,我要把知识和美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在孩子们面前。通过课件,孩子们看到了举世闻名的卢沟桥的狮子,看到了郑和威风凛凛地下西洋,看到了由荒芜到热闹的大山,认识了石油和蒲公英,还听到了清脆悦耳的柳笛声……参加工作十余年的我,到现在才真正明白“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的含义。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二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对教研员提出新的挑战

    目前许多语文教学实验,都要从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分别改善、强化某些要素的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教材这两个要素的作用,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充分使用课本去自学,使学生和教材这两个要素的功能呈最佳状态,这样培养自学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又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愉快教学,就必须优化教学手段这个要素,通过录音、幻灯、录像或实验等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生动活泼、充满乐趣。领广大教师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旧的教学模式必将被淘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将成为主流。同时教研员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参与者、服务者。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成为研究员。因此,教研员必须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开发课程资源,共同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及时发现学校中典型教学事件,组织教师分析思考,为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丰富的素材资料,及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闪光点,帮助教师充满信心地实践新课程。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研活动不仅局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指导教学,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组织教学,为了学生的发展开展教研,在新课程实验中,教研员可采用听“推门课”的办法,走进教室,走近学生,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及时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在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发现教研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比如:一课多上,同一教学内容,多人走上讲台尝试教学;环节研讨,课堂只设计一个环节,教研员与教师在现场进行研究;模似课堂,一人尝试讲课,大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席调查,现场调查学生,通过学生反映,研讨课堂教学的成败之处。这样,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去发现,当他们综合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时,就获得了对事物更全面的了解,在师生交流、研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活了,他们观察深入、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他们的知识是在自己的反复观察、研讨活动中获得的,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内化了的知识。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改善教学系统的结构功能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四基本要素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对系统的功能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语文教学实验,都要从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分别改善、强化某些要素的功能。

    [图片1]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最优的教学

    目前语文教学方法的弊端是过于单一化。要么是过多的讲解,要么是繁琐的提问。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种不同的改革思路,从中进行比较,确定最佳的教法,例如:可以从低年级“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开始,带动中、高年级的教学,可以从“自能识字”、“自能读书”到“自能作文”、形成整个学科培养自学能力的系列;可以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做起,逐步扩展至语文作文结构优化,语文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整体结合等。语文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的问题,只有抓住“以整体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这个核心,语文教学改革才有根基。

    语文教学的最优化,从整体上要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整体化,教学内容的联系渗透,教学结构的协调一致,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应根据已有的基础,整体设计、局部突破,逐步优化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可以实行读书、议论、讲解、练习等常规教学方法的组合,使各项教法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可以实行情景教学方法和自学辅导的组合,既重视激发兴趣、引人情景,又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学机会,以完成整个课堂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更好地体现整体原理和最优化的原理,努力从整体上作最优设计,寻求最优的效果。

    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三

    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语文真是美感学科,一个字,一句话,一段叙述都会折射出人性的光芒。尤其是中国的汉字,似乎每个字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学多了,知识复杂了,我们的学生突然变得不扎实起来。良好的文化底蕴需要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于是在工作中我时时处处关注着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课前充分备课,积极翻阅相关资料,进行合理预设,哪些知识是全班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哪些部分是优生掌握,差生理解就行的。什么样的习题可以涵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果往一方面拓展,应设计什么样的习题等。课堂上围绕预设,通过提问、提名板演、巡视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都是在我上课前就要想的。当堂发现问题,当堂解决。当堂解决不了的,课后一定抽出时间专门解决。课后细心批阅学生的作业,并针对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或单独交流或集体订正或进行练习课的设计,绝不留知识死角。

    讲读课文时我们常常为文章里的一个字不断推敲,反复琢磨,交流中学生们不亦乐乎;生字教学中我采取复讲、普探、简放的原则授课,即复杂的字重点讲解,普通平常的字学生们探讨完成,简单的字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在作业设计上,我采取每课一练策略,即形近字比较,形声字组词,引导学生们比较学习,学会举一反三。在这三方面的基础上,我还会和学生们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针对某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易混淆的生字生词比较多,就开展“汉字诊所”语文交流活动,针对某段时间词汇量较多的情况,组织开展“我行我秀”语文实践活动等。一步一个脚印地带着孩子们学习,他们乐此不疲,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养成,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夯实。

    二、突出学生的吟咏与感悟

    语文是母语课程,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培养和积累语感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基本特色在于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尤其是通过多形式多用途的吟读,让学生感知、体悟言语现象,获得知识、体验情感、明晓道理,这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课堂本色化之“本”。这一课,最有特色的设计是以“读”为主线,领起并贯通全课。

    先是教师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鸡”放声自读,将重点句“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反复品读,安排学生一个接一个顺着自然段连着读,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读,用合适的表情与动作表演读……到了课尾,课文好像烂熟于心,全班学生几乎全能出口成诵――全课书声琅琅,童声悦耳,一派生动鲜活之气。读,让学生感知了词汇,领略了情境,品悟了生活;读,使课文散发魅力,课堂灵动,学生愉悦,“细雨润无声”,这样的教学安排突出了语文味,回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上。

    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是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建设文化的一部分。我一直秉持教孩子终身学习的信念和孩子们一路走来。课堂上我们是共同的学习者,只是我起着引领的作用,课文的学习不是我们的目的,好的文章只是一个平台,我们会把课文延伸、拓展,有时把自己的文章和文本PK。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随笔短小随意,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写作手法也自由灵活,比较容易掌握;写作时有时要引经据典,还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充分利用周末小练笔的机会,鼓励学生经常写随笔。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与指导,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兴趣,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大为高涨。

    我的具体方法是:加强课外阅读,读写结合;配合教材,边学边练;观察社会,贴近生活;自由发挥,丰富联想;注重评讲,及时鼓励。

    如学习了《快乐的足球赛》,引导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仿文习作,出现了《愉悦的绿茵场》《笑意连连小天地》等佳作;再走近冰心的单元主题中,学生们打破了课堂常规的学习模式,和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读冰心、写冰心、学冰心,一篇篇《冰心奶奶,您的心思我已经懂了……》跃然纸上,令人回味,心旷神怡。走出课堂,我们又是学习的探讨者。

    教室里我爱随处放几本喜欢的书,随时随地翻阅,学生们也会不经意间欣赏阅读,自然他们的书包里也会多出几本课外书,晨读、午读,甚至在放学站队时常会有学生抱着课外书拜读,可爱的孩子们不仅喜欢读书,而且还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看着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真是一种享受。我们班文化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书法的锤炼上,后半学期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书法练习,每天相约十分钟的字帖练习,那不是训练,而是一种心灵的静浴。

    四、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心中抹不去的病,好学生谁都会教,但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不单纯会教出色的学生,更要有能力挑战学困生。校长提出了崇尚真本的校训,我的感触很深,在这学期我结合班主任工作进行了《转化学困生个案探究》课题研究,并把此课题研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我会特意地去关注学困生,在二次备课时会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每堂课也会刻意地引导学困生至少回答一个问题,走过一学期,发现这些学生自信了许多,进步了许多。

    课下我充分调动小组结对子的优势,一帮一带动学习,效果较好。根据学校的校本作业设计,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在作业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学困生方面,从兴趣出发,从简单开始,科学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训练。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还发现了教育的另一群体――家长,要理解家长是很支持我们工作的,只是他们不是教育的研究者而已。利用好这个平台,学困生转化工作一定会卓有成效。如家校通告知家长学习情况,弥补措施,QQ群交流学习策略育子方法,班级博客传授教育经验,成功案例等。教师、同伴、家长三方面的力量怎能不促使学困生进步呢!就像长征路上不让每一个战士掉队一样,我和学生们、家长们会携手拉住走在后面的每一个学生,加油、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我和孩子们探索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我和学生们进步着……沿途没有绚丽的风光,没有赞誉的掌声,唯有串串脚印在延伸,其实那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