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总算明白高中语文教学的提问技巧

    1 高中 语文教学的提问技巧

    以下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提问技巧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文眼”

    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章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抓住文眼,即抓住了作品中表现作者感情的画龙点睛之处,从而使学生细细品味,好好体会,感悟文章浓烈的感情。如《詹天佑》一文伊始便道出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以抓住此点睛处,进一步挖掘: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什么地方?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进而去体会全文的主题。还比如《丝绸之路》一文中国使者说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教师可以抓住此句,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说这条路伟大?这样,学生会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了解西部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价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图片0]

    二、创设情境提问,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锤炼语言的描绘情境,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

    2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若还是从旁绕道,旁敲侧击,就显得有点臃肿和多余,这类知识,属于知识掌握的最低层次——识记。记住就有,没记住就无,所以应该直接发问,比如基础字词的读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的含义、文言句式等都可以这样。

    2、设置台阶,梯度上升

    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置一些小问题讲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爪。在分析《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情感?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巧抓原文重点字句启发引导

    一般的文章都要些很特殊的句子及字词如总领句、情感句、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眼、诗眼等,若能关注它们并能很巧妙的设置问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时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他也真怪”?找出怪的事情,看能表现他怎样怪的性格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了很多怪事,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总结的很全面。再比如《祥林嫂》一文中,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就巧妙的运用了原文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呀”来设置问题: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学生就围绕这个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正真死因也渐渐的明晰。

    3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不能漫无目的或不着边际。不能和教学的目标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只要把握了目标、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目标量身定做合适的问题,才能让问题成为完成目标和任务的途径

    [图片1]

    二、设置问题的原则和前提

    1、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不能漫无目的或不着边际。不能和教学的目标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只要把握了目标、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目标量身定做合适的问题,才能让问题成为完成目标和任务的途径。

    2、仔细研究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基础,让问题能很好的适应你的学生。如不抓住这点,设置问题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很好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4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的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劝学》中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