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是背课文。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背诵,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文背诵方法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首字提示法
对于要背诵的古诗文,先将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提取出来,将提取的第一个字按顺次编好,记诵于心。或者,干脆将这些首字编成口诀,记住口诀的每一句。然后,再根据首字的提示回想相对应的句子,背诵起来就容易前后相继,依次成章。如记得开头一字,实在记不全整个句子,则可特意看书,重点去记,力争记牢。如《琵琶行》这样的长诗,第四段便可依次抽取每句首字共二十个字,编成“我又同相我,谪浔终住黄,其杜春往岂,呕今如莫为”口诀,再回想背诵。这个方法很适宜背像《长恨歌》、《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长诗,有利于记全诗句。当然,如学生对诗特别有兴趣,也不一定要编口诀,可直接写出首字,依次对照背诵。依次背诵,就很容易发现哪些句子不易背出来,再重点攻关,这样,就能事半功倍,起到提高背诵效率的作用。
[图片0]
二、逻辑联想法
凡所应背诵的经典诗文,将句子联缀成段成章以至成篇,往往有意脉可循。教师要鼓励学生找出意脉,进行逻辑联想。像这样,学生可能动地提高记诵的水平,自我检验背诵结果的正确与错误。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阐述“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均是由分到总的结构。“王道之始”是三项措施,再总而论之;“王道之成”是四项措施,再总而论之。若学生背“王道之成”只记得前三项“物质文明”的措施,后面不记得了,可通过逻辑对应式的联想推想出还应有“精神文明”加强教化一项,那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容易背诵出来了。假若学生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去推想记诵课文,久而久之,不仅有利于背诵课文,也有利于学生提高作文的逻辑表达能力。
三、融情于意法
所谓融情于意,即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汇于所背诗文的意境与意情之中,体悟之,感应之,共鸣,升华,产生一种“如我表达”的自我实现感,增加自主的能动性,背诵时如有神助。这一方法,看起来颇似玄而不实,其实大可深味,投入越深越有效益。许多学生一味枯读,没有融情于意,怎么也背不出来;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诗文不感兴趣。如教师鼓励学生欣慕古雅,让他深深喜爱陶醉并体味感悟课文,使其置身于情境与意境之中,诵读时欲罢不能,背诵效率就会提高许多。
如体味了《醉翁亭记》的委婉之致,背诵起来就容易娓娓道出;若感悟了《过秦论》的逻辑气势,背诵时语感就会涌动难抑。《过秦论》内有许多对举句排比句,节奏气势与表现力度强,语意充沛。如背“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之后,融情于意便可与作者心神相通,感觉到尚不能尽吾意,还须有“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使语意更为充沛完足。学生能真正融情于意,真正化作者之意为我意了,就很容易将后面的这两句背诵出来。
2小学语文课文背诵方法指导一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背诵时结合语言、音乐、绘画、录音、多媒体等视听手段,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体验和领悟,达到“品诵于心”。《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我既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注重创设和渲染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中,我首先于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课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录像、生动的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的愿望。
其次,充分运用“协同记忆法”,通过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边听边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强化记忆效果,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这样做要比单用视觉或听觉效果好得多。
再次,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可用图示法,引导学生用文中语言叙述图画的内容,然后看图背诵,这样做学生记忆快,印象深。
二、合理板书,理解记忆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相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为此,我在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主旨,了解文章的层次和掌握文章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抓住重点词语,设计板书,建立起学生背诵的支架。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来看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脉络主要是“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抓住了文章的主线,背诵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有效地促成了学生的理解记忆。
三、示范背诵,树立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教师通过示范背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示范背诵可以使学生视其人,闻其声,亲其情。
为此,我在要求学生背诵前,先在学生面前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了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另外,我深入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让背诵熟练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另一方面,对于班里的后进生,给他们提供表现的环境和机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背诵的信心。
四、寓教于乐,趣味背诵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背诵比赛,采取咏背、对背、领背、轮背等形式多样的背诵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一是“对歌”式背诵法,即模仿山区或某些少数民族“对歌”的方式,把描写《桂林山水》中“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等有关部分,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
二是“接力”式背诵法。即模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采用“开火车”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其乐无穷;
三是“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模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第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3小学语文课文背诵方法指导二
1、熟读法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熟读在背诵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读熟了,就能慢慢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的背诵,记得牢,用得活。
2、理解记忆法
此法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
[图片1]
3、情景再现法
这种方法要求依照诗词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此法特别适用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和比较难以理解的文言文。
4、绘画法
此法是根据背诵的材料,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以之为媒介,进行背诵。
5、切割法
一篇较长的材料,若整篇整篇地读,然后背,任何人都会感到吃力。我们可以将篇幅较长的背诵篇目按自然段来背,自然段较长的,可切分成几个小层次来逐层背诵。句式较长的背诵句可切成几个意义相对完整的短语来记忆。注意"化整为零"背诵后,须再归纳整合背诵,变"零"为"整"。
6、字头连锁法
字头连锁法也叫浓缩字数法,它的方法是:直接把每句诗词开头的文字连起来组成一个短语或句子,或利用谐音、填字,把开头文字编成一个有趣味的句子。字头连锁想像,可增加趣味性,利于快速背诵。
7、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例如背:"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融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只记"于"字前的主语及其后的地点状语便可。
8、多种感官协同法
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多种感官协同要好于单一感官,这样,看、听、写、读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背诵效果都比"单打一"好得多。例如,背诵白居易的《卖炭翁》,可将"伐薪-烧炭-熏黑-营生-卖炭-被抢"的情节,运用眼、鼻、口、手等多种感官来协同表现和理解课文内容,运用生动的形象,活泼有趣地去背诵。
9、联想记忆法
按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联想记忆,效果极佳。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按"街灯→明星→街灯→街市→牛郎织女→生活"的联想、想像的思路,易于记牢。
10、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4小学语文课文背诵方法指导三
一、熟读成诵法
即反复朗读直到能背诵为止。对于要背诵的文段,首先要在正确、流利上下功夫,不认识的字,提出来多读几遍,不把句子读破、读错,做到不读熟不开背。然后,再精读文段,有不理解的词就联系语言环境或结合课文的背景材料去体会,通过领悟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多读几遍,直到背下来。如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课,要求背诵全文。这篇课文是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同志会议上所做的演讲,属论说文范畴。对于小学阶段首次接触议论文体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大困难,毛主席的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但是语言朴实,学生感到枯燥,老是背不好。由于时隔70多年了,我先给学生一些背景材料作铺垫,再让学生一段一段地熟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和他们一起一遍遍地读,读熟了自然就会背了。
二、段式结构法
段式结构法也可以叫理清层次背诵法,即理清文段的结构层次。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后讲什么,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诵,这样背得既快又不会遗漏句子,如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写漓江的水一段。首先,理清这段话的结构层次。这段话共分三层,第一层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第二层再讲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第三层通过船桨激起的微波让人感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再一次突出漓江水的静。其次,一层一层地背熟,最后连起来背诵,边背边想这三个层次,就不会遗漏句子了。
三、抓重点词背诵法
抓重点词背诵法,即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来记忆句子,连句成段,想到这些关键词就能背出来了。古诗句式短,字数少,背得快,遗忘得也快,最适合用抓重点词背诵法。如二年级下册杜甫写的《绝句》,只要抓住每句诗开头的关键字来背诵,就非常容易记住。“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两”,“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一”,“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窗”,“门泊东吴万里船”的“门”,连起来就是“两一窗门”,再把每一句分别背熟,最后想到这“两一(倚)窗门”,全诗就会背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诗文内容,不管隔多久,都不会忘记。
四、老师导语背诵法
老师导语背诵法,即老师提示某些重点词语或句子, 引导学生背诵。有些文段句与句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借助老师的语言提示,就能一步一步地迅速将文章背会。这种方法适合在课堂上当堂背诵。如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中描写穷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时联想到的一段话,学生通过读书,听月光曲,看月亮从海面上逐渐升高的画面,头脑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提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海面上……月亮……忽然……浪花……皮鞋匠看看妹 妹……她仿佛也看到了……”部分词语,学生很快就会记住这段文字内容,多练习几次,全段背诵就不难了。
五、画画背诵法
画画背诵法,即通过简笔画一步一步描绘出文段中的景象,通过画画来帮助记忆,达到背诵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写景的文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景物必须是他们熟悉的、会画的。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描写荷花姿态一段,先按课文内容依次画出有关的景物:大圆盘似的荷叶,白荷花冒出来,展开两三片花瓣的,全展开的,还是花骨朵儿的。再把每个句子背熟,最后按画画的顺序边画边背出文段。
六、唱歌背诵法
唱歌背诵法,即将背诵的文段借助熟悉的歌曲旋律来记忆,这样记住的东西就不会遗忘。如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写的,这首诗表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学生也学习了一些有关长征的文章,但是长征胜利八十多年了,这首诗含义也深刻,生字多、难,学生不容易背会。好在学生演唱过用这首诗作词的《长征》歌,那熟悉的旋律至今还在学生的耳边萦绕,通过复习旧歌曲,再联系当前学的课文,不一会儿工夫,学生都会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