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的行为方式。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授小学语文导入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以旧引新式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得出,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
[图片0]
如:教《林海》这一课,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以前你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课文先概括地写小兴安岭树木成林,几百里连成一片的壮美景致,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中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而且对春天的绿叶、河水,夏天的晨雾、野花,秋天森林中的物产,冬天的风雪、动物,作了具体的描写。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林海》一课,也基本上是这样写的,但它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得更具体细致,更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加以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这则导语既有对旧课知识的复习,又有新课教学目的之明确要求。语言精炼,毫无闲言杂语;层次分明,给人以明确信息、条理清晰的深刻印象。
二、设障立疑式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理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三、故事激趣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语文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语文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
在学《心愿》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现在让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一个假日里,一位赴法国讲学的中国人在巴黎一个美丽的街道公园里,遇见了一位法国小姑娘维勒尼克以及他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家子都是中国迷。这位赴法国讲学的中国人同他们进行了一番有趣的谈话。在谈话中讲到了各自的心愿,还讲出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他们谈了些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什么呢?要想知道这些,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心愿》这一篇课文。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
四、游戏导入法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在学《听讲要专心》一文时,我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刚一上课,我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我借鉴了著名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听、看,看谁学得最像。我首先拿出三只瓶子:一只装满汽油,一只装满蓖麻油,一只装满醋。我说道:“现在请仔细观察。”然后我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学生们静静地看着他时,我把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
随后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接着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几秒钟后,我把手指拿出来。“现在大家看着,”我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我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然后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了。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我手里时,我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个。”这样,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这样导入使学生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五、联系实际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交流等活动……”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当语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语文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语文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语文学习,体验和理解语文。
2教授小学语文导入方法一
1、巧借故事,激发想象
“故事是孩子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学生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作为孩子,无论多大年龄,活泼好动,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假如》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而且他画得画特别逼真。有一天马良得到了一支神笔……"老师由娓娓动听的故事转到“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儿童诗《假如》”。学生对于老师精心设计的故事有了强烈的探索欲,必然开动脑筋,想象自己神笔在握会实现哪些梦想,最终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
2、巧设谜语,激活思维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爱追根求源,好奇心强。一上课就给他们展示谜语,巧设悬念引起其注意,使其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和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拓展了思维跨度,又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这一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再者谜语内容简单,读来琅琅上口,许多学生都十分喜欢。
例如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入手,先出示了一则谜语:根根胡须放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打一植物)学生猜谜语的兴致很高,一下子点燃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然后提示:花生又叫落花生,从谜语中就可以看出它的特点“花落结果”。接着我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好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后,我话锋一转,引出父亲的话,用父亲这句饱含哲理的话语引出课题,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强烈兴趣。这样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既增加了课堂上生活的气息,又巧妙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易于为学生接受。
3、巧用游戏,愉快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因此,一个好的游戏导入能够把课堂教学气氛推至高潮,使每一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世界中,一个好的游戏导入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像被打开的魔盒,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景象。当然,课堂中的游戏是不可能没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如我在上《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时,在导入新课时组织大家玩了一个“画手”游戏:先请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自己的小手,再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小手有什么特点?你的小手能做什么?怎么做的?学生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兴致勃勃,显然这个游戏点燃了孩子求知的火种,这火种让孩子在这一节课中都兴致盎然。
其实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运用的地方很多,有的老师在教读生字时采用开火车的游戏方式,有的在关于写作技巧时采用组词串句的游戏方式,还有的在一些容易出错的标点符号时采用表演的方式等。游戏导入符合孩子们的审美经验,符合小孩子对成人世界的渴望,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学不仅是一个任务,更是一种乐趣。我想,这也是教学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吧。
4、巧放音乐,奠定基调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告诉学生这喻户晓的二胡曲的作者是盲人阿炳。这时学生在受音乐感染的同时,也会产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创作出这首曲子的欲望。这种导入,能促使学生真正地“乐”学。
3教授小学语文导入方法二
一、情境导入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导入法正是触及长期被忽略的学生的情绪领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涌起情感的波澜,在入情入境中感受学习,加深体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创设情景,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导入新课。例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一边展示一幅幅美丽的云南风景图,一边讲述:在我国云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西双版纳,这儿一年四季,春意盎然,有绿色的椰树,高高的佛塔,当火红的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迎来了欢乐的泼水节。经过这番渲染,学生马上对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充满了兴趣。
二、质疑导入
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书本,把这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揭示出来,激起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时,当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质疑。有的学生问道:“太阳为什么加引号?”还有的学生问:“晚上为什么会有太阳?”
[图片1]
三、前后知识联系导入
这一方法是在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如教学《沉香救母(二)》时,我这样导入,上一课我们知道了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上山拜师学艺,他是怎样习武的呢?(学生回忆课文回答)转眼间沉香15岁了,练就了一身高强武义的他是怎样解救母亲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沉香救母(二)》。
四、实验导入
实验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导入会让学生感到非常新鲜,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热情和动力。如教学作文《一次成功的实验》时,我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支玻璃棒、一把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我把鸡蛋放入烧杯中,鸡蛋一沉到底,我问他们:“你能让鸡蛋浮起来吗?”学生们议论纷纷,兴致高昂,经过不断试验终于用大量食盐让鸡蛋浮了起来,学生们连连惊呼,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效果甚好。
五、串珠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在学习有关某个人的作品时,将学生所熟悉的有关的其他作品采用艺术的方法加以串联,从而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所学课文,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旧课,又新颖别致,能够吸引住学生。
六、名句导入
古诗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代写老师的诗文很多,在教学刘绍堂的《师恩难忘》时,就可引用古诗文名句来导入: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我们,陪同我们成长,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过许多赞美老师的诗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刘绍堂的《师恩难忘》,看看令大作家难以忘怀的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
4教授小学语文导入方法三
1、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导入法是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而引进新知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旧的知识,进而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运用这个导入法时可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从旧的知识里得出新的结论,从新的知识中去寻找和追溯旧的知识,新旧结合启发学生。此导入法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提问式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导入法”就是以问题为一条引线,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以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实践能力为教学主线,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问题引入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趣,创设出良好的入课情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的引入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实际和认知实际出发,所提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要有思考的价值并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既不可肤浅到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随口可答的程度,也不可深奥到学生思索了许久都答不上来而导致“冷场”或老师自问自答的程度。同时,将提问放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如讲完故事,广告、诗歌、音乐、绘画作品展示之后马上提问,效果最好。
3、故事式导入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它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中,这时,老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目光,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故事了。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注意及时地转移到课堂上来,这就是故事吸引力的所在。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一进课堂,便可以这样通过故事导入:“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长着长长的头发,一双大大的眼睛。然而,她从小便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她又冷又饿,可是这一天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天已经黑了,她不敢回家,在大街上走着,走着……”故事讲到此,老师看着眼中流露着同情目光的同学们问:“你们觉得这个小姑娘生活怎样?想知道她后来怎样了吗?咱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吧。”就这短短的故事片段,便让学生自主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4、情境式导入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优美的景色,此类课文均可选来,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进行导入,从而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先播放轻快的音乐,伴随音乐,幻灯片也随老师的话语展示出相应的画面―――春天来啦!春天来啦!青蛙妈妈醒来了,她从洞里呱呱地唱着歌跳了出来,扑通一声跳到了池塘里。她在池塘里产了很多黑色的圆圆的卵,又呱呱地叫着跳到别的地方去玩了。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青蛙妈妈产的卵活动起来了,变成了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他们快活极了,在水里游来游去……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幻灯片有趣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绪引进了大自然中,学生便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们的妈妈,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