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提倡,阅读已经成为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必备科目,那么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选读法
选读法是一种极具目的性的阅读方法,通常这种方法都不会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阅读,而是选取文章中的一到两段,或者是从一本本书中截取一个小节,再或者是某一篇特定的文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进行课内学习或者满足写作的需求等等。
[图片0]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向学生提出极具针对性的问题,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去对文章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个段落进行重点阅读,然后从中提取出所需的信息即可;或者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如描写景物之类的,然后给学生提供一篇文章以供参考,让学生对该文章进行仔细的阅读后,再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在进行作文创作。这些都是选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将学习的范围进行缩小化,使学习的难度从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的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另外,课本中的某些节选的文章也属于选读法的一种灵活应用。
二、精读法
每一种阅读的方法都有其使用的范围,对于某些较为重要的文章而言,由于整篇文章都需要学生进行学习,所以使用选读法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中使用精读法。这里所谓的精读法,其实就是要针对某一篇将要进行阅读的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学生需要在阅读中将注意力高度集中,逐字逐句的去对文章进行阅读,从表及里的去将文章的意思吃透,并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换而言之,学生在对文章进行精读的过程中,要先将文章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都搞懂,再将每一句话的意思吃透,然后把一句句话串联成的段落的意思搞明白,最后完成对整篇文章的准确把握,这就是精读法的基本步骤,其充分体现了阅读过程的循序渐进。
精读法可谓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学习的最佳方法,同时也是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精读,需特别强调学生的全身心投入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使学生的感官被完全调动起来,在进行精读的过程中保证一定的兴奋度,然后在阅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只有做到了这“四到”才能在阅读的同时完成对文章的思考,并能够将某些问题或者体会使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样一来,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起读书的好习惯,对学生日后的阅读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速读法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中,学生是要能做到详略得当。因此在对文章进行精读的同时,还应当辅以速读,以便将原本不多的学习时间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时根据具体的需要来进行调整。速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进行具体应用时,由于其对阅读速度的追求可谓到了一种更好的境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是需要保持绝对的安静的,不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出声音,也不去对阅读到的字词进行读音的辨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视线一直集中在阅读的文章之上,以极快的速度完成对文章大体内容的把握,并尽最大可能的将文章的原貌保留在脑海之中。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翻开一篇课文,然后根据课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两到三个问题,然后让学生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来对课文进行阅读,以便找到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顺便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时学生就需要将速度法进行合理的运用,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迅速的将问题进行理解,然后根据问题来将阅读的大致目标进行确定,最后再运用速读法快速的完成对课文的阅读,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或答案,使学生顺利的完成教师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前布置的学习任务,以便能够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更为深入细致的对课文进行了解和掌握。
同时,随着当前的社会发展极为迅速,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学生如果仅仅会逐字逐句的去对文章进行阅读,那么学生就无法从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有效的获取信息,教师就此需要教会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需要来对阅读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必要的时候对速读法进行合理运用。
四、摘录批注法
前面提到的三种阅读方法都是侧重于读,其实阅读只是学生对文章进行了解和掌握的主要方法,而阅读的主要目的却是要让学生能够记住所读的内容,进行记住读到过的知识。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还需要辅以一定的记录或备注用以增强阅读的效果,如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摘录和批注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把笔拿起来,如果遇到了一些自己需要或者学习任务要求的内容,那么就可以将其中关键的词句,甚至是段落进行摘录。当然,如果遇到一些实在精彩的文章,学生不妨将整篇文章进行摘录,在摘录的过程中用心去对文章进行思考,从而做到边抄边记边理解,借此来完成对文章深入细致的学习。同时,学生在遇到阅读要点、难点、重点时,可以采取划记号的形式予以标注,以便进行下一步的针对性学习。另外,文章中的警句格言、佳词、金句等,学生都可以一并摘录下来,并存入到素材库中,以便日后随时取用。
2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一
1、让学生熟读课本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课本上的知识熟读,吃透,而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课外阅读层面。我们所学的课本教材,收录的大都是名家精品之作,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因此,丢开课本去寻找阅读的捷径,岂不是枉走了弯路嘛?
我们以《观潮》中的章节为例:“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米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通过由远到近的细节描述,生动动形象,恰到好处的比喻,让人有种深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不仅仅是要学生因学习而阅读,更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生动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对于汹涌澎湃潮水描述。
2、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悟文章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推动力,很多学生在某一学科或者是某些知识上积极性高,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的推动。
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教师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地通过各种条件或者途径,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去体会语文阅读的魅力。如多媒体资料的展示,外出的参观学习,从而一方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再见了,亲人》一课。
在第三自然段回顾朝鲜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到前沿阵地挖野菜而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中时,作者后面用的是省略号,为什么不写了呢?教师可在这个地方设疑,然后用形象的语言来渲染当时的情景,激发学生把课文内容想象成一个个特写镜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前沿阵地十分危险,敌人的炮弹不时在前沿阵地爆炸,可大嫂不顾一切,还是挖着,挖着,忽然一发炮弹在大嫂身边爆炸,大嫂顿时倒在血泊里,可是心里还是紧紧握着挖野菜的篮子。”学生听了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述,思维的闸门就会打开:是大嫂倒在血泊里,什么也不知道了;是作者太悲伤,不忍心写下去了;或许是因为大嫂的腿炸伤了……这样进行合理、灵活的思维,自然水到渠成,无需多讲,学生就会体会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意。
3、教师指导朗读中,使学生产生共鸣,体味文章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不仅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而且要将课文中的形象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再加上一定的表达技巧,以充分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气,时而低沉、时而兴奋、时而愤怒、时而激昂,就能使课堂形成一个充满情感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课堂上老师的激情高昂,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起伏,再让学生朗诵这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佳作,学生就会激起爱憎分明的情感波澜。不仅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教师在举手投足中,在抑扬顿挫间,在快慢起伏时,通过指导朗读,传达出其对文中感情、文本人物的感悟和理解,将其中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4、表演展现童真童趣,洞察文章内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里面涉及到三种小动物和小壁虎的对话,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三个表演场景分别是小壁虎向不同的动物借尾巴的过程,然后分成6个小组,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位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5、创设媒体情景,渲染学习气氛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从小学生直观性思维的特点出发,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多媒体,创设语文情景,让画面、音乐统一,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欢庆》这首诗时,我给学生设置了一幅盛大的举国欢庆的盛典,并且放古曲《我爱你中国》,在充满爱的音乐中,学生一下子融入到诗所渲染的意境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总之,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和创新,促使智力和语文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3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二
1、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交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2、把握实验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快感。这就给六、七岁的蒙童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图片1]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
教师的范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为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语音标准,情感表达到位。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集中,很容易被老师丰富的情感所吸引。学生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重点词句的语气等方面的不足。比如,我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文中描写"桂花雨"的句子,我先让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小声的读,并给同学们提出问题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才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大家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然后,再听老师的范读,请大家边听边想画面。听完后,再请个别同学起来范读,最后又让大家一起用品读的方式一起读。读完后,同学们对句子理解深刻,并从中体会到了摇花乐带给大家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
4、采取多种阅读形式
小学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美妙,语言运用精美,思想表达浓厚,见解阐述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来正确的读课文,让所有同学在反复中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在阅读时还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通过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5、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们教师应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指导速读。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
6、恰当评价,促学生多读书
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眼前浮现了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评"、"阅读知识竞赛"、"习作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三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
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
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