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数学,而这种思想要让学生从小就要懂得,而且从小就要学会应用,这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一些物体,水,苹果,蛋糕,让学生来分一分,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思想——平均分,当分到蛋糕的时候,学生会说分成两半,那么这个一半,怎么用数字表示呢?从而引出课题,学生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产生的数学问题,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探究的愿望。
正确地掌握学习方法,是获得学习能力的关键。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以他们学起来很吃力,当学习方法运用自如的时候,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能力,所以,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任何题型都有特定的学习方法。
2小学数学导入方法一
师生谈话导入。对于某个新知识,学生接触最频繁却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可以采取师生谈话来导入。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可这样谈话来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三角形面积,知到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下面就请大家来回顾一下,介绍一下如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组织学生交流)。待时机成熟便立即揭题: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梯形的面积(随即出示课题)。
实践操作导入。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 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高”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剪拼几种不同平行四边形,做成做大长方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剪拼的结果,画的线段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图片0]
3小学数学导入方法二
课堂的导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是接受新知识的开始,因此课堂的导入非常重要,成功的导入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课程的特点来安排合适的导入,有的知识需要和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的过程当中把以前的知识安排进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当中能更好的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需要用生活材料导入,比如圆的认识,这些东西生活随处可见,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去了解,最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高兴参与其中也把新知让学生掌握了,何乐而不为。
4小学数学导入方法三
采用悬念式课堂导入技巧: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教师最为常用的课堂导入技巧之一。在小学教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很多新奇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求知欲望强烈,使用悬念式的课堂导入技巧针对性比较强,小学生往往跟随着悬念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因为悬念能够不断促使学生进行思索与探究,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就会跟随着教师的脚步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恐龙的灭绝》教学时,在进行新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同学们是否研究过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在电影、书籍或博物馆中是否重点关注过恐龙的信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恐龙灭绝的原因,但都不能让人完全信服,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采用问题式课堂导入技巧: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大胆提问,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问,才能够不断促使学生思考与探索所接触与学习到的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效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学习。例如,在进行《桂林山水》教学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有人去过桂林旅游吗?为什么会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学生们还知道其他著名山水旅游景点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的内心就很容易受到触动,自主地进入到学习状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消除心中的疑惑,在学习中寻求答案。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课文导入方法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