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总算晓得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如何设计问题

    1 初中 数学教学策略如何设计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如何设计问题?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活动,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创设尝试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良好的尝试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主动尝试学习、建构认知结构,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激活创新意识。

    如:在初三《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到多功能网络教室,先在银幕上出现日常生活中具有几个圆的位置关系的实例,如轻巧便利的自行车,优美豪华的品牌轿车,还有工厂里复杂的皮带轮转动装置及杂技表演时艺人手中的圆圈等。一幅幅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优美动感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跃跃欲试。然后把用几何画板画好的两个大小不一的圆呈现在学生机屏幕上,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自由地移动两圆的位置,观察两圆共有几种位置关系,这样在老师创设的尝试情境下,自己动手、动脑、实践、观察、感知两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此时老师再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中的测算功能一起探究两圆位置关系的实质及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得出理性的概念、性质。可以看到,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无意识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被激活了,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主动地接受了知识。

    [图片0]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学贵多疑,有“疑”才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而后释疑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和教材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善疑多问创设情境,给学生腾出一方质疑的天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中,教材创设了一个细胞分裂的问题情境,考虑到学生对细胞分裂不太熟悉,因此我将此问题情境改为一个游戏:首先请两名同学站起来,站起来的每名同学又请两名同学站起来,然后自己坐下为一次游戏。让学生观察通过一次、二次、三次……游戏后站起来的人数。学生纷纷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就发现了规律,从而很快就得出了十次游戏后会有多少人站起来。这时学生便会很想自己总结出新知识的规律,去总结出知识的要点,无形中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巧设疑问引参与,让学生做“思考者”

    设置疑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回答疑问,能反馈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控。准确适当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解决疑问的同时获取新知。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三步走”的方法精心设疑。第一步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疑:我在黑板上随手写出“123”,问学生们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学生们齐声回答:“能”。第二步我采用“检验”的方法设疑:引导学生们先自由说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然后我把这些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任意变换位置。

    如:918→189、891、198、819、981,引导学生们算一算变换位置后,这些数还能被3 整除吗?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不管怎么变换位置,这些数仍然能被3整除!”第三步我利用“激将”的方法设疑:“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能迅速判断出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经过几轮比赛,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怎么每次都是老师先判断出来呢?这里面一定有诀窍!不等我提问,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情绪已经被激起来了。这样巧设疑问引参与,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震撼,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提供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

    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指令学生一个面一个面地算出面积再把它们相加。而是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纸盒学具,先摸一摸,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展开、折叠、拼合,尝试推导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后,得出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后进行排列,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有的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后折成两半,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有的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后重新组合,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宽)×高+长×宽×2。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即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这样,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方法进行推导,使他们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获取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将我班的学生带到操场上,通过让他们跑一百米的路程,感受一千米就是10个一百米这样长,在现实中感受一千米到底有多远,学生在室外上这节数学课,情绪异常高涨,参与热情也是极高。再如,在“人民币”的教学中,就可以创设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

    在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准备好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学具人民币,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民币后,在活动中学生运用这些人民币买玩具、食品和文具用品。再买东西的过程中,学生比一比谁花的钱最少,买的东西最多最实用。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自己都买了那几样商品,每样商品都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认识了人民币,还能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图片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有疑问才会去探究。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疑,把设小疑和设大疑交叉进行,使悬念此起彼伏,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做法。“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源泉,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引入新知识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他们学习的情绪越高涨,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独立探索的机会。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建立以后,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到小组内去交流,对于疑难的问题,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共同去解决,这个从点到面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思考的核心是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在疑难处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适当点拨。

    4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教学中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的正确而迅速的特点。思维敏捷性的关键是迅速,这种智力活动的速度,主要来自平时的培养。例如课前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听算训练、开火车等。而在教学中,尤其是计算类内容,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训练,尤其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掌握和应用。例如:简便运算规律的灵活应用,由8×25×125×4想到32×125×25,由98×117想到101×117的解决方法等。又如:根据÷16=想到÷=?÷=?等,这些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规律自己写出题目,思考解决方法,学生在掌握规律后又通过提出的题目进行练习,面对问题时,他们的思维会更加开阔,有利于使学生得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师生、生生沟通,促进学生完整思维的发展

    “口乃心之门户“,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思维能力周密性的体现,而语言的层次是否连贯则是思维逻辑能力的体现,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多样化是他丰富思维的外在。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交流中进行的。同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老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此。更形象的说,孩子们只有在表达和争论中,思维才能被激活,进而才有新的发现,这就犹如在水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出现层层波纹。光听不说,大脑里也会像一汪死水,哪怕水面再大,却没有任何波澜,没有任何美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要引导好,让学生们动起来,然后让他们在交流中,思维变得独立,语言的表达能力也逐步提高,全面的思维能力也就能相应的提高了。

    教学中一题诱发创新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是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要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要把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学习素材呈现出来,要将数学问题和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的欲望,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创设了如下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