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人物特点,只有突出人物特点,人物才会在文章中活灵活现。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写人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人物的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和神情等方面的描写。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同学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图片0]
	第一,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点,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就拿眼睛来说,千百万人就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眼睛的神情也不同。比如,当你成绩考得好时,眼睛会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当你受到委屈时,眼睛又会流露出哀怨的神情;当你看到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抓住了这些特征,你写的眼睛就活了。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我的妈妈》。一个同学是这样描写他妈妈的外貌的——“我的妈妈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后来,我又让他写《我的妹妹》,结果他写道:“我的妹妹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我心想,他这么写也有“理由”,他的妹妹长得像妈妈,这没什么不对。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让他写《我的奶奶》。结果,他写道:“我的奶奶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同学们,你们说他这样写对吗?如果按照他写的样子,把人物画下来,那这三个人就是一个样子。这个例子说明,这个同学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呢?其实,我们抓住这个人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来写就可以了。比如,班里来了一个瘦瘦的男孩子,有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他长着细细的胳膊,细细的腿,细细的脖子,连眼睛也是细细的。还有些害羞,像个女孩子。”看了这样的描写,一个瘦弱的、有些腼腆的男孩子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再比如,有一次我让我班上的学生来写一写我。因为我的头发长长的,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有一头浓密的、乌黑的长发,像瀑布一样,真漂亮。”这样的描写,抓住了我的外貌特点——乌黑的长发,形象地表达出我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
	第二,写人物的外貌,要有先后顺序。外貌描写的顺序可以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描写的时候,东一笔,西一笔,就没有条理了。
	总之,写人物的外貌时,要细致观察人物的长相、衣着、姿态、表情等,这是整体的观察。然后再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独特之处,进行重点观察。
	二、人物的动作描写
	人的思想品质和性格往往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要写好人物,就要写他做了什么和怎样做的。写人物的行动,既要仔细观察动作的全过程,又要观察整个动作是分几个环节进行的,分辨出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将一连串的动作写好。同时还要使用确切的词语,特别是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人物的语言描写
	精彩的语言会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写人物的语言,要合乎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经历和性格,要有人物的个性特点,不能千人一腔。
	语言描写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引语和提示语。引语指引用的人物原话,反映到书面,就是引号之内的内容;提示语则在引号之外,交待说话者及其情态。按提示语和引语位置的不同,语言描写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说”后用冒号。如:
	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2、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说”后用句号。如: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3、提示语在中间,前后都有引语,“说”后用逗号。如: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4、只有引语,没有提示语。如: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应该注意的是,使用最后一种形式时,读者应能根据上下文完全清楚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或者语境很清楚没有必要点明说话者。
	以上是语言描写的四种基本形式。在写作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四、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俗语说“人心隔肚皮”,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别人怎么想的,我们怎么能知道?其实,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写出人物对事物的感受,表露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反映出来。例如,人害羞的时候往往会脸红,犯错的时候往往会耷拉着脑袋不吭声,兴奋的时候往往眉飞色舞,痛苦的时候往往会满脸愁苦……这些心理活动可以借助外貌、神态的描写反映出来。
2小学语文写人的方法一
	一、仔细回忆,选好人物
	心中要有具体鲜明的人物,笔下才能写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在弄清题意后打开回忆的闸门,仔细回忆身边的人和事。在选好上下工夫,要选好,首先从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开始。如父母亲、爷爷、姥姥、老师、同学……这些人天天见面。耳闻目睹。相处甚密,因而这些人的事例在学生的脑海里呼之欲出,下笔时因而容易“如有神”,但应该看到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对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那么在意的,也有学生能找到自己觉得好的人,但说不出好在哪里。也就是不能捕捉到反映人物品质的事例,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点拨、引导。
	二、抓住细节,写出特点
	人物的特点就是一个人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东西,或者说特有的东西。就外貌特征来说,一人一个样,不与他人相同。有人黑,有人白,有人高大魁梧,有人瘦弱矮小;就品质来说有人高尚、伟大,也有人卑鄙丑陋,这些人物的品质特点主要是通过事例来表现的。因此在记叙时力求写好细微之处。纵观小学语文课本,凡是写人的文章,大多是在写好人物语言和行动上下工夫的。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细致地描写了李时珍与他学生的一次对话: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就万民得福,吃的苦也是值得的。”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李时珍为民造福,自愿吃苦的品德是多么高尚。这一对话朴素自然。并且又表现了人物的品质,是作者特意捕捉记叙的。
	三、学习写法,抒发感情
	俗话说:“情者文之经。”作文是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小学生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要“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对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感情没有多量性要求。只要求小学生讲真话、写真事、吐真情。因此在作文选择材料时,就要提醒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真人真事,不可编造,更不能模仿范文虚构人和事。其次要指导学生用心写出对所写的人和事及感受。
	这里的“用心写出”首先是指教师要指导有方,比如可以在学生动笔前,讨论:你为什么要写他?哪些细节表现他的品质?鼓励学生用充满感情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课文中抒情表意的优美句子。如《军神》一文里的:“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铜板!你是一位军神!’”又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的“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诸如此类句子。在语文课文中为数不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感情,让学生从而悟出这些句子包含着作者从心底里发出的深情的呼唤,是自己真情的表白,是“情动而辞发”的结果。
	四、修饰词句,力求生动
	对文章的词句进行加工修饰。好像对一幢房子进行装修。房子装饰完工之后,才让人觉得舒雅,同样,作文的词句要用心去推敲,这样才能把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写得生动感人,才能彰显平凡人的高贵品德,修饰词句在小学中年级已经有了要求。
	在行文中要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语句写得具体、生动些,把人物的事迹写得感人些,把人物的品质凸现得高尚些,这样才能感动读者。
	五、详略得当,凸现重点
俗话说:“量体裁衣。”它是指裁缝按照人的体型裁剪衣料,哪里大,哪里小,都要恰当的组合,穿在身上才会合体美观。做衣服是这样,写文章也不例外。在下笔行文之前不仅要考虑好写作的顺序,还应该考虑好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就本人所教的班级学生来说,也有不少学生抓不住重点,甚至详略倒置,有的是三段式,每段差不多一样长短,有的把当时的环境或人物的外貌写得比记的事还长,是“大头细身子”。那怎样引导学生安排好文章的详略呢?
	1、根据中心来安排详略。要使学生明确所写文章要表现的中心(即要说明什么或表现什么),明白详略必须为中心服务,凡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就是重点,必须详写,凡与中心有关但不密切就是非重点,必须略写。详写是为了突出中心,略写是为了烘托中心,犹如绿叶在衬托红花一样。
	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为了突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安排了两个材料:(1)介绍了修筑京张铁路社会背景;(2)詹天佑的所做所说所想。其中把詹天佑的所做所想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使读者从詹天佑的所说所做和所想的叙述中深切地感受到这位爱国工程师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杰出的才能。
	2、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来安排详略。文章是一个整体,上下文必须有联系。常有这种情况,文字前面写了某方面内容,后面还需要写这方面内容,同一内容对中心的作用是一样的。如果后面照抄前面的原句,那就造成内容上的重复,因此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如《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由于前两次去茅庐拜访和第三次拜访时看到的景色、行走的路线基本相同。所以前两次拜访的情况要略写。因此课本中用“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这些寥寥数语作了简要交代,这样既突出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又避免了内容上和前两次的重复。
	六、讲究开头结尾,突出中心
	写人的文章与记事文章的区别在于写人的要以人为中心,全文要表现文中主人翁的思想品质,文中写事是为了写人。所以大多数写人的文章很注意揭示文章的中心,其形式有的是在文章的第一小节单刀直入,用简短的一两句点明中心,如《詹天佑》一文的开头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还有的是在结尾对全文作了总结,点明中心,如《黄河的主人》中的末尾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写人的文章,如《军神》、《孙中山破陋习》、《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祁黄羊》、《永远的白衣战士》、《詹天佑》等这些课文人物形象鲜明,事例典型,人物的语言朴素,中心明确突出,读完让人赞叹不已,只要我们的老师在阅读中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积淀,在写作中注意引导学会运用,学生就一定能写出好的写人的作文来。
3小学语文写人的方法二
	一、烘托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因此,常见的烘托方式有环境的烘托与人物的烘托,巧妙运用这两种方式,会使人物活龙活现,跃然纸上。写人时,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 巧借环境烘托,勾勒人物神韵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风民俗等。
	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很丰富的:可以作为交代人物的身份、生活的时代的要素,或者是交代人物特定的活动场所;可以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条件;可以在作品中营造气氛,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还可以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等等。
	尤其是通过环境烘托的手法来烘托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这是写作时很常用的手法。因为人物的内心活动,是透过外在的具体形式来表现,来感知,来捕捉的,如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细节等都可以反映内心活动,而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细腻、复杂,不可言说的内心活动是一种更具象,更诗意,更耐人回味的手法。
	2、 妙用人物烘托,展现人物风采
	写人时,我们会用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这种方式就是人物烘托,也叫“以人烘托人”。
[图片1]
	二、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写人之时,我们可将人物置身具体事件中,对不同人物之间或同一人物前后的态度、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等进行细致描绘,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可以凸显人物个性,突出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可分以下两种情况:
	1、 对同一人物在不同对期或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
	2、 对不同人物之间各自的表现进行对比。
4小学语文写人的方法三
	一、外貌描写
	我们就先来说说怎么描写外貌,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一般只要抓住外貌特点重点刻画就行,下面看几个针对不同外貌特点的例句:
	1、脸形特点
	①姐姐的脸是鸭蛋形的,也像鸭蛋一样光滑透亮。
	②妈妈是瓜子脸,每次画她我都先画一颗大瓜子。
	2、眼睛特点
①老师的眼睛又大又黑,每次看到我的时候,我觉得那眼睛里的我都是闪亮亮的呢!
	②爸爸的眼睛很小,一笑起来,就变成了一条线,人家说,那就是“眯缝眼”。
	3、嘴巴特点
	①哥哥是个大嘴巴,平时还有个不好的习惯,动不动就张着嘴。
	②云云的嘴巴很小巧,肉嘟嘟的,看上去很可爱。
	4、耳朵特点
	①点点的耳朵可大了,特别是耳垂,听奶奶说这样大耳朵的人有福气。
	②阿姨的耳朵不大,可是耳朵上吊了一个很大的耳环,看上去很漂亮!
	5、表情特点
	①小强最喜欢做鬼脸了,谁一惹了他,他就对着人家做好几个鬼脸。
	②何老师半笑不笑地看着我,看得我一阵心慌。
	怎么样,这些例子是不是描写得又细致又准确,就像是把这个人带到了别的面前一样?如果每个人都写成“两只大眼睛,一个弯嘴巴……”那就谁也分不清是谁了!所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一定要写出这个人的独特的地方。
	二、事件描写
	1、抓语言特点
	(1)口头禅,这是一个人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
	①奶奶的口头禅是“我的乖乖”,我做完一件好事,比如洗了袜子,她会说:“我的乖乖!你真是了不得!”我要是做了一件坏事情,比如弄脏了衣服,她会说:“我的乖乖!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②王老师的口头禅是:“明白了吗?”一节课上,每讲完一个问题,她都要问一句:“明白了吗?”我和同学们也快有口头禅了,那就是一直回答她:“明白了。”
	(2)声音特点,包括语音、语调、语气等等。
	①妹妹的声音脆生生的,我一进家门,她就大声喊:“姐姐,姐姐!”满屋子的人都知道我到了。
	②妈妈的声音很好听,特别是讲故事的时候,我觉得她的声音里面加了冰糖,让人心里甜滋滋的。
	2、抓动作特点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习惯性动作,这些习惯性动作往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我请妈妈讲故事,妈妈一挥手:“一边去,我忙着呢!”
	②下课时,老师指指我:“快过来,我有中找你呢!”
	③瞧瞧音乐老师指挥的时候,手舞来舞去的,多神气!
	3、抓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一般是从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展示出来。要学会“察言观色”,才能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1)喜
	①听了这件事,明明的心里乐开了花,脸上也露出了得意的样子。
	②刚刚比赛完,小乐就笑嘻嘻地走了过来,一定是得了个好名次。
	(2)怒
	①听我说完,妈妈皱起眉头,肯定是为我偷吃冰棍生气了。
②我一回到家,就看到爸爸一声不吭地收拾自己的文件,脸上阴沉沉的,一看就知道他心里正冒着火,趁着火山还没爆发,我赶紧躲他远点!
	(3)哀
	①小鸟病了,站都站不稳,我看着心里难过极了。
	②这次考试考砸了,心情当然也不好。
	(4)乐
	①小弟弟最爱出去玩儿了,他总是蹦蹦跳跳地跟着我,话多得不得了。
	②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我觉得心旷神怡,忍不住大声喊:“大山,我来了!”
	一定要记住,人无事而无以立!就是说要有具体的事例去体现和衬托这个人;事无细节而不足立,即这个人做事的细节描写不到位,也不足以立起来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