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YMEZD
  • 终于懂得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情景教学方法

    1 小学 语文爱国主义情景教学方法

    通过语文教学,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情景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展,它不仅时人际交流、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地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文文字教学过程中的。

    [图片0]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丰碑》、《再见了,我的亲人》,学习这些课文时,让学生们细心品词赏句,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在故事情节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地深刻道理。

    二、体会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兴国安邦的《林海》这些文章体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文化的灿烂,让学生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的热爱,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其爱国的激情。

    三、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只有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时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即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学生陶冶性情,体悟感情的过程。因此对一些情节感人,语言生动的课文,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四、以课外阅读能力为动力,日常生活为内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更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日活动和演讲。并把活动后的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有为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使人求真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能力。

    2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情景教学方法一

    一、充分利用小学语文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通用小学语文课本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的教材,分散在各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

    例如,我们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教师要通过现代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又如在学习《赵州桥》这一课时,教师从历史的角度讲,使学生了解到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感知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小学语文的很多课文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不可侮,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屈气节,向我们呈现出无数出色的中华儿女,如《黄继光》《视死如归》《“你们想错了”》《革命烈士诗》和《草地夜行》等等。语文课文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激励青少年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语文课文,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很多篇语文教材反映了祖国今天的光明美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冷酷,如《刘家峡水电站》《人民大会堂》《大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仅仅靠教师讲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运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收效甚微,就更不要说接受深层次的情感教育了。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语文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年龄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接受爱国教育。如我在教学《赵州桥》这课时,就让学生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句话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后都能认识祖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灿烂,在无形中就会产生对祖国的热爱,达到了教育效果。

    2、多媒体展示法、播放语文影片法让学生更直接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讲《长征》这一课时,我通过制作课件播放: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淀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通过画面的演示再现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敢于牺牲,前赴后继的悲壮史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革命历程的艰险,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崇敬之情。

    3、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代表性地引用名人名言,树立学生的爱国之心。提高语文课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千古传诵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名人名言的运用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之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心”等,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就能燃烧起学生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的联想,用深厚的文学积淀,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开放的思想意识,在课堂上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交融,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文图片和相关语文资料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将《王二小》一课的插图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对小英雄王二小产生由衷的崇敬,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了。

    当然在教学中不仅仅只有以上几种方法,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交叉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培养爱国情感,都可以大胆地去使用。

    三、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这一主题。例如,《日月潭》介绍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台湾的热爱之情,阅读此文,不仅要领略日月潭秀丽的风光,而且要体味对祖国美景的由衷赞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和田的维吾尔》通过作者在和田的一次亲身经历,感受到了维吾尔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对土地的热爱,爱美的天性,载歌载舞的情景,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加深学生对我们祖国各个民族风俗人情的了解;《我们的民族小学》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教师要通过以上课文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党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关怀,以此来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情感。

    3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情景教学方法二

    一、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很多爱国主义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祖国的伟大。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就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在学习《赵州桥》时,就从历史的角度讲,使学生了解到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感知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小学语文的很多课文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不可侮,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屈气节,向我们呈现出无数出色的中华儿女,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军神》等。

    语文课文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激励青少年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多篇语文教材反映了祖国今天的光明美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冷酷,如《刘家峡水电站》、《人民大会堂》、《大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教材中反映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融合,体现爱国主义情感。

    二、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高大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珍贵的教科书》中,有敌机袭来时,张指导员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那一捆教科书的情景,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由过去的《一捆教科书》改为《珍贵的教科书》,这样改很有道理。这用鲜血换来的教科书,难道不是最珍贵的吗?教师有了这样的感受,教学中就好像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他们爱憎的标尺。如果老师自己无动于衷,学生绝不会如此心潮澎湃。

    [图片1]

    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要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融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爱国之心,他就会为祖国的贫穷落后而发愤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而骄傲,就有可能由此而树立起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教师的情感对儿童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以自己对祖国强烈的爱的火种去点燃孩子心灵中热爱祖国之情。

    三、不断弘扬古代灿烂的精神文化

    教材中的经典名句,诗词佳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些经典名句、诗词佳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必定包含宣扬伟大民族圣贤之辈留下的不朽传世之作。《古诗两首》之《春晓》、《村居》以及古诗两首之《所见》、《小池》。其中《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是我国唐朝时代著名的大诗人孟浩然所作,表达诗人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村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文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另如课文《称象》,讲述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冲年仅7岁便能运用“阿基米德定律”解决了称笨重的大象体重的问题,教育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四、以课外阅读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日活动和演讲,并把活动后的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有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使人求真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能力。

    4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情景教学方法三

    一、注重语文德育渗透,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一课中,当我讲到"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时,我先让同学们猜想如果爷爷不为小树穿衣裳会有什么后果,再问同学们从这一段话里明白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也认识到了要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认识到要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字,特别是低年级。加之现在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学生中常有写不写汉字无所谓的情绪流露出来。并且学生的字迹也越来越变的潦草。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飞向月球》中“膏”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写高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扁小些,看上去给人一种"月"身上背负了“高”大之物,有不堪重负之感。

    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膏"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它们识大体,顾大局,很顺利地就组建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新家庭。就这样,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具体分析字型、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三、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有意识的渗透文章所具有的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集聚而成,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语段,带领学生细心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从中体味,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启迪。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仍以《飞向月球》为例,这篇课文完整地记述了宇航员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

    其中,第六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宇航员登上月球后看到的奇异景色。在指导学生品读重点句“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飘浮在茫茫的宇宙中。”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这一句中,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应重读?为什么?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出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分析,学生大多能抓住百看不厌耀眼茫茫等词语去感受宇航员登月后看到地球时的喜悦心情,体会他们对地球思恋、热爱的情怀。

    四、把握儿童心理特征,巧妙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维护了他的自尊心,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班上的卫生委员,被评为"出色班干部"。

    五、在想象中观察插图,渗透德育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想象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还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例如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就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叶欣护士长因不知疲惫抢救患者而不幸染上非典型肺炎躺在病床上的情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已被叶欣护士长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染,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人物的表情神志,展开想象;此时,叶欣内心会想些什么?她还有什么牵挂呢?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叶欣说些什么?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想象,让学生和文章主人翁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从小心中有他人,乐于奉献,长大以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这就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向高层次升华,从而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坚定这样一种认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言文字的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随着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反过来又会促进语言文字的学习。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为基础,以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基本素质和完整意义上的发展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