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写,在写中促读,是未来语文教学主要发展的方向,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培养。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以读导写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在阅读中丰富写作积累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写作的目的是写出文章,供大家阅读,阅读的对象是文章,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大量的词汇,并且将这些词汇量运用于写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图片0]
	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倡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适当地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增加学生知识量的积累。当看到好的词句时要做笔记记下来,平时多读多看,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老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片段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来模仿,进行片段训练,学生之间小组进行训练,逐渐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今后写作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解《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虽然没有去过桂林,但是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者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学习作者描写桂林山水的美妙句子,作者是如何描写桂林山水的美?针对一些好的句子要求学生背诵,例如文章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手法,结合一些实际生活模仿造句。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有特色的景点参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学生能够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素材,对今后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是表现自我的天地,但在以往写作文时,小学生往往总是无话可写,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在写作时思路往往打不开,也不懂审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读写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达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的目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能够想到写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阅读能力,使得整个语文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老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且介绍每段的中心思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小兴安岭的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积极地提出问题。当学生把文章大致了解之后,老师再进一步地给予指导,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结合实际运用简单的方法把家乡的美景或者校园的美景介绍给大家,表达内容贴近生活,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在描述的时候也会容易得多,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从生活中寻找课堂中的出发点,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所收获,在有趣的实践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三、以读带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文章句子简短,语句精美,适合儿童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词汇进行分析比较,适当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思想,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强化积累词汇量,使学生养成善于阅读、喜欢阅读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读与写互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材中很多精美的语言和词语为学生模仿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其中的格式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语言和表达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会造句子,老师经过不断地修改加以改正,学生之间互相修改作文可以促进共同进步,这也能为学习写作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精华内容,配合好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培养写作,在写作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小学语文以读导写教学方法一
	一、利用课文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指导学生“写什么”
	课文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一方面积累了思想素材,提高了透视生活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积累也被唤醒,不知“写什么”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如教学《背影》(均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着许多关于亲情的感人片断,截取其中一个片断写下;教学《我的母亲》,让学生截取生活中几个片断来写自己的母亲;教学《阿里山纪行》,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教学《都市精灵》,可设计:在生活中,你曾为一株草、一朵花的折损而伤心过吗?你曾为一只猫、一条狗的病痛流过泪吗?如果有,请将你的感受写下来,注意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二、活用、化用课文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怎样写”
	吕叔湘先生曾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而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在写作技巧、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典范,很值得学生学习。
	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选材立意和语言特色,然后让学生以范文为鉴,进行仿写训练。比如模仿课文《老山界》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模仿课文《草》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仿《枣核》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深刻的中心,仿《最后一课》的心理描写或环境描写,模仿《父母的心》,学习如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当然,我们也可从范文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进行综合技巧仿照写作。
[图片1]
	在阅读时,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强调语言实践,再现精彩。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改善学生写作语言干瘪苍白的现状。如教学《老山界》,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一段,仿写“所闻”;教学《都市精灵》,引导学生赏析描写动物的语段,要求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来;模仿课文《蓝蓝的威尼斯》写景方法,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校园美景;学习《背影》中的细节描写等。
	当然,“仿”不是目的,它就像书法中的临摹,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仿”中求“活”,要活用、化用那些最精彩之处,以提高写作能力。
	三、运用“个性解读”,指导学生“个性作文”
	阅读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项最具灵性的创造性活动。阅读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读懂”层面的,要从文本的迷阵中突围出来,在学生的体验、感觉、感悟上多下功夫。这样,阅读所读到的东西就带有了自我的因素,就带有一定的想象、幻想色彩,就有了个性化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强调要说出自己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个人反应”、“个性解读”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主题词。当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水平、生活经验、情感价值来丰富形象、体悟情感时,来独抒己见、评判美丑时,他们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有了灵魂,也就不会出现“套话作文”了。
3小学语文以读导写教学方法二
	一、读写合一的练笔形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用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并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课外练笔”可谓是摸索写作路子、训练谋篇布局、形成写作特点的有效实践活动。但许多学生仍然苦于无话可说,即便是一开始要求的自由写作,也有部分学生回家后东拼西凑、左摘右抄,从而无法达到训练要求。鉴于此,我们尝试先读后写、读写合一的写作模式,即指定阅读篇目,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不局限于传统的读后感写作要求,形式、内容更趋自由。这样,学生在限制下的自由中以指向性思维形态,从所给阅读材料中寻找写作素材,解决“无米下锅”的难题。
	二、读什么
	大部分学生在升入高中后一时无法摆脱初中写作的思路与模式,而高中写作训练刚刚起步,为了让学生对高中写作有更直观更直接的认识,选择高中学生的习作作为阅读材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第一阶段,以语文报刊登载的学生习作、往届学生的作文为阅读内容,每周二到三篇让学生阅读。此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将阅读内容向高考出色作文转移。
	第二阶段,我们给全班配发统一的阅读材料(以名家经典散文随笔作品为主),利用阅读课、寒暑假,指定篇目,完成阅读写作任务。这一阅读内容可以持续至高考前期。
	第三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高考第二、三轮的复习。结合第二阶段的阅读内容,穿插平时专题训练中的阅读专题及综合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材料,作为读的内容及写作基础。
	三、怎么写
	不同的阅读阶段写作要求不尽相同。第一阶段可以是文章点评(主题、写作特点),可以是赏析(艺术技巧、结构特点、佳句品评),也可以是仿写,可以用“摘录、引用原文词句+原创”的形式成文。第二、三阶段以“摘抄+写作”的形式出现。对阅读材料中的优美的句子或中心段先作摘抄,然后以摘抄内容为中心,进行拓展扩写,可以是原文主旨的再展开,也可以是再思考,甚至可以是“反弹琵琶”。
	在这种写作模式的训练下大部分学生逐渐开始重视阅读。以往,学生的阅读缺乏指向性、目的性,教师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措施。在这种读写合一的模式中,读的最终目的是为写服务,所以学生的阅读目的性很强,同时从最初的找阅读材料的亮点、模仿材料的写作技巧到二、三阶段的分析、比较、创新,学生的读写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而且从第一阶段开始,学生就已经进行较成熟的考场作文模式的写作训练。
	之后的名家作品选读促使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向纵深层次发展,即便是仿写,也会逐渐脱离先前的“学生体”模式的限制。在最后阶段再辅之以考场作文写作要求说明,对此大部分学生会自动完成平时练笔与考场作文的有效对接。另外,高三模拟试卷中的阅读材料在做思考题前写读后感和在做题之后再写,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练笔的态度贵在“恒”。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练笔。写作是一项艰苦的思维活动,练笔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但日久见成效,功到自然成。历经长久的练笔,便会渐渐感受到手中的笔变得得心应手。相反,如果只凭一学期写几篇大作文,只是心血来潮,偶尔为之,想要提高写作能力则无异于痴人说梦。其次是读有字书与读无字书要有机结合,在认真观察、思考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学会阅读时读进去、读出来。另外,还要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读是为了写,写是为了读。
	除了有利于监督交流的制订性阅读外,我们更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从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二、三阶段的名著阅读训练过程,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已经开始“我所喜欢的作家作品”的专题阅读)。读同一篇文章,写不同的作文,可以充分体现学生阅读主体化、写作个性化的特点,从而逐步改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先入为主、以教代读的弊端,有利于作文讲评,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阅读角度、思考深度、写作切入点、立意高低等方面的优劣差别。
4小学语文以读导写教学方法三
	一、为文本增光添彩,培养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书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不断加强学生对续写、补写及缩写等训练。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好汉查理》时,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讲解,查理是个很调皮、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可是他称自己为“好汉查理”,因为他带给了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杰西许多快乐,杰西的爸爸罗伯特先生把刀送给他作为礼物,得到了尊重的查理从此成为真正的“好汉”。文章告诉孩子们,真正的好汉是乐于助人的,是得到别人认可的。这样一篇积极乐观的文章留给学生思考的意义很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结尾进行续写,续写“好汉查理”以后的故事,这样做就实现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内容,深层次理解其含义,结合情感表达进行合理想象,进行续写才能写出美妙的文章。另外,续写也要结合文章的人物情节,想象小木偶知道了喜怒哀乐之后的心情或者心理活动,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故事。
	二、改写求新,提升创造能力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就是记叙文。记叙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讲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推敲,教师可以利用改写不同题材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训练。比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在学生学习了这首优美的诗词后,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词改编成记叙文的形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