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终于懂了小学语文课堂上知识拓展的方法

    1 小学 语文课堂上知识拓展的方法

    现行语文教学中,课本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课外知识。因此,语文教学应大力拓展课外知识。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上知识拓展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结合课文进行阅读的拓展

    (一)进行阅读的拓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图片0]

    1、阅读拓展应紧扣文本

    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根基,要以此为立足点,实现对文本的拓展,对文本的超越。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拓展应根据目标

    教学目标是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所以,拓展迁移教学,应是在深入理解和领会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拓展。

    3、阅读拓展应注意“三度”

    “三度”指课堂拓展延伸的适度、深度和广度。若拓展迁移时间过长,势必影响文本的深入解读;若不切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展拓展,一味求深求广,学生势必难以掌握、无所适从。试想评价人物时不着边际,语文课上成思想课、地理课等。这样的拓展迁移,根本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阅读拓展应灵活适时

    文本的拓展迁移应该是融合在语文教学和每个环节中的,该不该拓展,何时拓展,都必须服务于文本;拓展迁移的方式也是灵活的,对于那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地拓展迁移,才是最高的境界。

    (二)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关于阿尔封斯・都德的资料,为学习《最后一课》做好铺垫,然后通过教授课文,让学生懂得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的效率。课内阅读后,可以课文为引子,尽力拓展,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加以提示,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领域。

    拓展的策略很多:(1)可以原文情节为线索作追踪式阅读,对节选课文,教学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如《烈日暴雨下的祥子》读后,可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2)可以课文中为线索作拓展式阅读,以拓宽阅读背景,深化对中心的理解。如《散步》读后,可引导学生阅读反映家庭亲情的故事……上述活动时,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安排参观、走访时间、自行设计汇报成果……这样的语文实践性学习,体现了开放性原则。这样的实践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是课文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二、课堂拓展教学――教学生活化

    1、跳出课堂,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信息的处理,进行形象化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从直观上进行理解课文内容。

    2、在社会调查中进行语文实践

    可围绕专题,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深入大社会,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走进自然、实地考察、感悟生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集体友谊,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春》后,结合该单元的综合实践主题“感受自然”,我把活动主题设计为“走进春天”,让学生分组合作,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学生分成了三大组:

    “春景描画组”――拍照片并给照片配文字;画生活中的春景图并准备介绍;

    “春物采集组”――收集制作春天的植物标本;

    “诗文赏析组”――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文;

    经过准备,最后举办“走进春天”语文实践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这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拓展教学――教学情感化

    1、情感型教学拓展

    这种教学途径是通过不同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融入文本,而这种融入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情感价值观。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朱元思书》一类的写景散文,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导入:山清水秀,使人忘俗,故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一看作者从自然的景物中感悟到了什么。这个导语就写景的内容作了古诗文的拓展,既让学生了解了写景的诗文,又进行了语言上的拓展,用优美的语言导入,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教学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使拓展教学更加有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借着新课改的东风,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贡献力量。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跳跃吧!

    2小学语文课堂上知识拓展的方法一

    1、知识拓展要以课本为基础。

    语文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因为其涉及的人文知识范围和学习难度是适合小学生的,因此,小学语文的知识拓展要立足于课本,不能游离在课本的知识范围之外,要认识到知识拓展只是对原有课本内容的扩充和升华,并不是单独重新规划知识范围。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备课,掌握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语法用词和诗词欣赏,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点,比如在学习一篇古诗词时,除了要讲通诗句的意思,还要拓展一些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等等。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虽然拓展的知识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教师仍旧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知识拓展的内容,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比如学生在学习朱自清《春》这篇课文时,虽然可以拓展朱自清的其他文章给学生阅读,但是课堂授课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春》想表达的思想,并不是要将精力放在其他文章上。

    2、知识拓展要在学生的接受范围。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并不是完全有能力自助学习,而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拓展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教师确定知识拓展内容来说十分具有参考价值,比如在学习文言文节选时,教师可以拓展同一篇文章的其他节选给学生,但是文言文本身就很难读懂,拓展的知识会大大增加课堂负担,所以应该适当引用而不是全部拓展。如果教师拓展的知识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那么知识拓展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浪费学生的学习精力。

    [图片1]

    3、知识拓展的内容要适度。

    小学语文课本包含数百篇课文,每学一篇课文,每上一节语文课都会有相关的拓展,加起来数量可能会十分巨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知识拓展时要注意数量和质量,不能本末倒置和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出课文,这不仅会损害到日常的教学活动,还会降低知识拓展的有用性。比如在学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时,虽然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其他作者同一中心思想的文章和一些名言警句,但是文章作者的经历和生平可能对课文理解更加有力,或者教师将作者的生平描述的过于详细,一些无关紧要的经历重点着墨。教师这种毫无选择的使用拓展知识,没有删选和取舍,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混乱,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3小学语文课堂上知识拓展的方法二

    1、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更好地体会周总理生活俭朴、工作劳苦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学生心理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2、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的建构,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草船借箭》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一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自然地总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3、课后推荐信息,拓展延伸课文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春》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拓展阅读的实践,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它能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4小学语文课堂上知识拓展的方法三

    一、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课外阅读是最为常见的语文课外拓展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能掌握语文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联系课外阅读内容,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由于广大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通过这一途径,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有效拓宽,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但教师不能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仍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开展课外阅读,使这一工作保持长期性、常态性和有效性。

    例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生动叙述了“我”在香港回归前夕随着欢迎队伍迎接江主席并给他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国家领袖的衷心爱戴,以及香港回归时香港同胞无比激动和欣喜的心情。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在课外阅读了有关香港历史和现状的书刊及报道等,使他们进一步了解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了解香港回归后的不断发展,深切体会香港同胞在回归祖国怀抱时的激动心情,感受香港在祖国大家庭中的进步与繁荣,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写作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语文课外拓展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来强化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课内外拓展习作练习,最常见的是续写、扩写和仿写。

    (一)续写

    续写就是学生学习课文,遵循课文的思路,对课文做适当的延伸。因此,在续写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熟读原文,准确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较深刻理解课文旨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所写的文章与原文一脉相承。

    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时,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里的片段,在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的同时,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学习了课文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最后一句“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展开合理想象,想象母子之间接下来进行了一段对话,把这段对话作为续写内容。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人物内心世界情感的基础上,分别写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心和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二)扩写

    扩写就是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指导学生扩写,一定要提醒他们:一要忠于原作,围绕原文的中心意思展开想象,扩充那些值得扩充之处,而不能任意发挥。二要注意情节发展合乎逻辑,人物性格前后统一等。

    例如,学习了《师恩难忘》,可以要求学生扩写课文以下内容:有一年我回到家乡,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扩写要求:①把原文扩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②读懂提供的扩写材料,领会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明确应当着力扩写的部分。③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写出师生久别重逢的激动心情。④要写出作者对老师的一片真诚的感恩之心。

    (三)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照着例文的样子写作文。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内容各具特色。它们要么词句华丽,要么情节感人,要么故事生动。尤其是写景类课文,作者往往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词句和饱满的热情来赞美大自然的杰作。这类文章读来往往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其优美的情境令人陶醉。学习这类课文,教师在要求学生积累优美词汇、感受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例如,《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第二节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了荷叶的颜色和样子,又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了荷花的千姿百态。这样的描写,生动逼真的荷花形象跃然纸上。学习这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后认真观察一种植物,模仿《荷花》第二节的写法练笔,并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赞美之情。

    无论是续写、扩写,还是仿写,都需要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方法。所不同的是,续写力求做到与原文一脉相承,扩写要忠实于原文的中心,而仿写则应重点掌握和借鉴原文的写作方法。

    三、开展社会实践,感知真实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文内容毕竟是平面文字,再生动的词句也需要学生的正确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诸如参观、游览、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观察、倾听、体验、思考。

    例如,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感受家乡的天空、小河、原野,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家乡的秋天与“北大荒的秋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这样做有效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开展拓展学习的同时,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