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GEZYDK
  • 终于懂得小学语文叙事文教学方法

    1 小学 语文叙事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的课文,属于记事性的文章。我们不妨把这类文章称之为叙事文,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叙事文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初读感知

    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充分感知文本,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事情发展的要素。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古人对于初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可见整体感知的重要作用。

    [图片0]

    在学习《的听众》这篇文章时,围绕老教授的言行进行教学。首先揭示课题。运用查词典等方法,了解“”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听众是很多人,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了个‘’?”“课文中‘的听众’指谁,她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围绕”作为‘我’这个的听众,老教授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二、自读理脉

    叙事类记叙文关键在于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弄清事情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等。弄清“怎样写”。

    《的听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教学时,我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并且理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那几段话。如,在“我”灰心时,在“我”有了几分自信时,各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使学生体会老教授的良苦用心。老人的做法给“我”带来了哪些变化?进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细读理解

    通过“抓关键,想意图”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领悟事件隐含的目的。弄清“为什么而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的听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画出描写老教授神态的句子并加以体会,从老教授“平静的眼神”“我”感受到什么?进而理解“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之情。

    四、研读品评

    通过“细对比,品词句”将事情的高潮和精妙之处读熟,了解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及文章的过渡、伏笔、照应、开头和结尾,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即了解“写得怎么样”。

    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遣词造句、结构、表达上的特点。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既要求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去“悟”道,并将“道”(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更要求教师启发、引领学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向我们阐发这个“道”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剪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超承转合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

    《的听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时我让学生谈一谈作者是怎样刻画老教授这个人物形象的,文章为什么直到结尾才通过妹妹的语言点明老教授的身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学生感受文章写法的精妙之处。

    五、诵读拓展

    把文章读活,懂得怎样去写。以课文或语段为范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触发时间灵感,进行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十分重视围绕一篇篇课文和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学会表达,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的主题有机地整合起来,确保了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启发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积累语文、感悟写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一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采撷身边的小事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二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习得语言和方法,并在刻画人物时,能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的特点。

    2小学语文文学教学方法

    1、重视文学作品的情趣

    在对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要把握学生的情趣,发挥教学特色,小学生精力充沛,情感热烈,想象丰富等,因此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此才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童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

    2、强化文本意识

    因为作品文本的不同,所以其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诗歌、小说、散文、古文等。

    3、改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很容易受到生动故事的吸引。教师可以对书中插图进行应用,从而创设意境。小学生文学作品其语言较为优美且充满童趣,教师可以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趣味。另外,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可以应用表演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4、提升阅读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多层次多元化对文本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多课外阅读,教师也要积极提升个人素质,充实自己文学理论知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等。

    5、文学教材要切合学生心理

    注意选文的幻想性和趣味性,尽量忠于原著,均衡分布选文,适当增加童话、语言和小说的数量,丰富作品主题,在积极吸收外来作品也要注意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真实故事进行应用,不让让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好、聪明好学、积极向上的都是外国小朋友,而中国古代祖宗形象都锁定在掩耳盗铃和亡羊补牢等主人公上了,要防止学生崇洋媚外。

    3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

    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二、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图片1]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有着浓厚兴趣。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以激发他们学习了解文言文的好奇心。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学弈》、《两小儿辨日》、《矛与盾》、《郑人买履》、《关尹子教射》都是精选的几则小故事。其中,《学弈》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叫《小猫钓鱼》所阐述的道理相差无几,《两小儿辨日》中孔子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先贤,由《矛与盾》提炼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同学们都耳熟能详,这些都是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经历和已具备的知识基础来引导他们进入文言文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给予他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以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难情绪。

    三、探索建构新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言文的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同时文言文的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读通课文,了解句意。

    这一过程,可先由教师范读,最好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诵读,以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标注停顿、重音和问句的语调;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学生朗读正确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教师要重点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熟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以达到读懂故事的目的。

    (三)启迪思维,明理养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既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古人读书的追求――读书志在明理。小学阶段的几则文言小故事都旨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求同存异,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对比,受到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大声朗读,要求朗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结巴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适中,直到口熟而成诵,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

    (五)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4小学语文抒情类文章教学方法

    一、紧扣抒情载体,有的放矢

    抒情类文章主题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找出抒情载体,更深地理解文章,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许多抒情类的文章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抓住这一人物的特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形态以及与周围人发生的事情来了解这一人物,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如在教学老舍的《草原》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把握蒙古草原的基本特点,蒙古的草原“一碧千里”“绿”“雪白的羊群”“辽阔”,等等。除了这些特点,作者还写到草原上好客的蒙古族人,大家在一起欢歌笑语不忍离别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蒙古草原的辽阔以及草原人们的热情,进而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草原以及草原人们的喜爱之情,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对草原产生向往与喜爱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相关的音频或者视频,拉近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二、把握抒情方式、方法,加深理解

    抒情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另一类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间接抒情就是作者通过描写、议论、叙述等方法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的方法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为明快的抒情,另一种则是较为含蓄内敛的抒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剖析作者的抒情方式、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文本的语言入手,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抒情的方式、方法,在学生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作者将自己这种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通过对“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热情的野花”等的描绘,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在秋天带学生走进丰收的果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分段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分段教学法,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年级学生处于情感的适应期,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多是儿歌、小故事和童谣,大部分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呈现,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大量积累抒情词语,并能够运用这些词语准确表达情感,能够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是喜欢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中年级学生处于情感丰富期,在这一阶段,不仅要唤醒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还要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多是现代诗歌、古诗以及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能够初步理解抒情的方式、方法,能够在阅读文章中体会到作者是直接的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高年级处于情感的提升期,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通过抒情文章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设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同时能够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