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它能给学生的思考方向起着指导作用,是知识转化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策略。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图片0]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
加强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教学,提高思维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教学时要讲清“函数与方程”、“交点与公共解”、“不等式与区域”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学生在碰到这种解不了的方程自然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转化为求函数图象交点问题来求解。
精简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其实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做法还有:在数学教学中肯定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质疑,通过思维的批判性来检查思维过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等。
开放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培养发散思维。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例如在“直线和圆锥曲线”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就曾设置这样一道题目:开放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训练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切实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二
启蒙阶段——在活动中体验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低年级或学生初次接触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时,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一点一滴地渐渐融入具体的、实在的数学知识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使学生逐步积累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初步的直觉认识。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操场上》一课“操场有老师2人,学生8人,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时,在师生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将老师与学生排队的方法(用实物图)、用△、○等图形来代替师生,从图中一眼看出学生比老师多6人,到学生用算式计算:求8比2多几?从实物直观→图形直观→数学符号(式子),引导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即数学建模,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了数形结合、对应的思想方法。
应用阶段——在活动中强化
在小学高年段,对一些学生熟悉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经常性地予以强化,使学生不仅知道用什么和怎么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学会灵活应用。比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等。这些基本数学思想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是最重要、最常用的,是小学数学的精髓,对人的影响也最大,比如“转化(即化归)”思想,到了六年级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学生通过类比,会提出应该将圆转化为会计算面积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切拼、去找出图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计算公式。之后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再次运用转化思想来推导,学生对“转化”的思想方法的认识不断得以提升。
形成阶段——在活动中探索
随着年级的逐步深入,学生积累的相关的知识经验的增加,当“渗透”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把某些数学思想在适当时候明确“引进”到数学知识中,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有初步理解,这是理性认识的开始。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将其中运用的“转化”这个思想方法进行适当的介绍,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们就启发学生再次应用这个思想方法来探索,明确探索的步骤,而当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了,通过以上环节的应用,学生对“转化”思想方法的名称、内涵和应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三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如:教学“鸡兔同笼”这一课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图表、课件展示的方法让学生逐步领会“假设”这种策略的奥妙所在。如教学“梯形面积”这一单元之后,我及时帮助学生依靠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使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新授知识课中渗透。如在《三角形分类》一课中,先给学生提供三角形学具,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从关注三角形的角与边的特征入手,借助学具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分一分、寻找特征、抽象共性,在比较中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在分类中抽象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了三角形分类的过程,渗透了分类、集合的数学思想。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这些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极好机会。例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当学生无法直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引进“小方块”,并把它一个一个地铺在被比较的两个图形上,这样,不仅比较出了两个图形的大小,而且,使两个图形的面积都得到了“量化”。使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小方块”所起的作用。接着又通过“小方块”大小必须统一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任何量的量化都必须有一个标准,而且标准要统一。很自然地渗透了“单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