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的灵魂,它反映在数学教学内容里面,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二年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对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以下是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想方法复习题的相关内容。
[图片0]
2数学思想方法一
在总结基础知识的复习时,应注意揭示、总结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复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应注意揭示底数a分为a>1和0
专题讲座,激发提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驾驭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性,数学思想方法也具有系统性,对它的学习和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进行高考第二轮复习时,可以有目的地开设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复习讲座,以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为主线,把中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有机地串连起来,让学生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科中的支撑和统帅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解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解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化归思想的指导下,合理联想提取相关知识,调用一定数学思想方法加工、处理题设条件和知识,逐步缩小题设与题断间的差异过程。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解题策略。
三角可以看作一类特殊的函数(三角函数);解几的曲线方程可以看作隐函数,曲线可视为函数的图形;微积分中的导数可作为研究函数性质的主要工具。在化归思想的指导下,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化归变换的策略:比如指数、对数的高级运算转化为代数的低级运算;在方程中,三元、二元化为一元,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在立几中常将空间图形化为平面图形,复杂图形化为简单图形;解几中常将几何问题化归为代数问题研究。通过思想方法的专题复习,实现了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大整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数学思想方法二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个在高考中比较能拉开分数差距的科目,对于部分同学来说,也是在日常的学习与复习中因掌握不到技巧而感到颇难的科目。因此,准高三生们有必要在这个被称之为“学习黄金期”的暑假,将数学作为一个重点科目,系统地进行一次查缺补漏。同时,因为数学对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较高,故在选择暑假班辅导时,应注重对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补充。
数学高考试题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重在考查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它着眼于知识点新颖巧妙的组合,试题新而不偏,活而不过难;着眼于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这种积极导向,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数学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运用,整体把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数学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解题水平和应试能力。
高考复习有别于新知识的教学。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学数学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解题经验的基础上的复课数学,也是在学生基本认识了各种数学基本方法、思维方法及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的复课数学。其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综合性强的练习中进一步形成基本技能,优化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多次的练习中充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4数学思想方法三
渗透符号表述思想,让学生学会归纳推理,走出繁难误区。其实,初中数学的符号是极其多的,而且各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意义。如果老师有意识的教会学生运用简洁符号表述深奥复杂的数学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学会构建数学模型,走出题海误区。近年来,由于中考数学试题中增加了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以致有人误认为在中考复习时应以做偏题难题为主,这是极其错误的。数形结合思想,就可把代数中的数量和几何中的图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方法。这种思想几乎在初中数学的各章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利用这种思想可通过画线形图来轻而易举的找出行程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几乎把这种思想贯穿始终;统计初步中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题和圆中运用垂径定理求半径、弦长、弦心距及正多边形与圆的有关计算都可构造成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比如著名的赵州桥问题就是这类题的典型。
比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时,点在直角平面内的六种位置的符号规律可以总结为:“同正在一、负正二,同负在三、正负四,前0为纵、后0为横”。这里的“正”“负”指某一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一二三四指四个象限,纵横分指y轴和x 轴。
渗透化归类比的思想,让学生在知识重现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走出混淆是非的误区。在临近中考的第三、四轮的综合复习中,运用化归类比思想,往往可以让学生在沉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灵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对旧知识的遗忘,使知识能顺利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