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终于领会如何进行课堂数学教学评价

    1如何进行课堂数学教学评价

    如何进行课堂数学教学评价?教无定法,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水平必须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考虑,再结合量化的评估方法作出精确的评价。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课堂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做到因人而异

    学生的数学基础各有差异,课堂上如果我们只用“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学生的话,那么基础好的学生用不着怎样思考就能回答“好”,中等生可以达到老师的基本要求但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学困生会因为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对课堂失去信心。这一情况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学习水平作出针对性的评价。课堂中许多评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及时评价。

    [图片0]

    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首先提出了“延迟评价”原理,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教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而是应采取迂回、周旋等延迟性的评价策略,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

    提高评价语言的艺术性,最大限度提高评价的作用

    置身于课堂,听到的最多的评价便是教师的“你真棒”、“好极了”。即使学生做对了一道很简单的计算题,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夸奖“你真棒”。这样泛泛的称赞和过多过滥的表扬是否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赞扬的贬值呢?要看到的是: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已经被老师称为“棒极了”,所以课堂上就左顾右盼,不再认真聆听了。

    2数学课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味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之中,极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综合发展,降低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任务来看,方程、函数、图形、概率等知识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想,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掌握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问题应到学生开展一些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不能将学习的时间、空间仅仅局限于教学课堂,应具有长远意识,将学习放在生活生活中,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学问题,已知笼子里有兔子和鸡的总数量,求兔子和鸡各多少只,设两个未知数,通过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该问题。实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连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像力。

    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教学问题,结合已学知识,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对教学重难点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学习能力有所不同,所探讨出来的问题结构均有所不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自学中的发现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针对自主性学习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好知识汇总工作。教师应充分的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之中,全面听取学生的学习心得,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逐一分析与引导,落实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鼓励与表扬,提高学生自信心与成功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均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交流与讨论教学环节之中。

    例如,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时,学生通过自由结合,每一同学一次发表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并结合实际问题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与应用。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遇到如下问题,“当一个问题中有多个未知数时,不知如何设置未知数”、“未知数与一直条件之间的关系”等。学生在讨论中存在较大的分歧,教师应从侧面应道学生,使学生明确未知数与与之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设置未知数。当然,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不是每一个同学对问题具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将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彰显出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力。

    3创设数学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大脑皮层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各个部分都有各自作用的范围和功能,既相对独立,又协调统一。用某一种方法教学,学生大脑与之相适应的部分就处于积极的状态,用另一种方法教学,学生大脑与之相适应的另一个部分就处于积极的状态。如果只使用一种方法教学,那么学生大脑的某个部分就一致处于工作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大脑的这些部分就会逐渐疲劳,学习的效率降低,表现为反应问题迟钝,呆板。和头脑反应迟钝,思想呆板的人相处,与和头脑反应灵敏,思想活跃的人相处相比较,自然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老师能够不断变换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大脑的各个部分轮换工作,轮流休息,那么学生大脑的各个部分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样,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比较好相处些。

    课堂上,可以讲练结合,讲一个段落,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一阵子,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和写相结合,多种器官并用,减轻各个器官的压力。总之,不要让学生的某个器官的某个部分过于劳累,要让学生不感到累,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里学习数学。这样,就比较容易创建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要带着愉快的心情进教室

    人的心情总是会表露出来的。不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多么的好,控制能力多么的强,他的心情总是会流露出来的,或者早,或者晚,或者多,或者少,或者明显,或者隐含,一点表现都没有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心理素质好的人和控制能力强的人,表现的不太明显罢了。心情愉快的人,面带笑容,走路如风,说话如钟。心情不好的人,满面愁容,走起路来懒洋洋的,说话有气无力,萎靡不振。

    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影响着学生的心情。人们说“同病相怜”,表面的意思是说,看到病人,就会联想起自己曾经也得过同样的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心情顿时沉重起来。这个成语隐藏着一个心理学原理----随众心理。具体地说,就是看到表情痛苦的人,自己的心情会不由自主地难过起来,很多本来已经忘却的难过事情都涌上心头。看到快乐的人,自己的心情也会好起来,一切忧愁和烦恼便烟消云散。譬如说,我们的心情本来很好,当我们走进别人家的灵堂,看到那些因丧考妣而痛不欲生的人时,自己的眼泪会禁不住翻过眼眶。课堂上的情况与之类似。教师喜笑颜开,学生就心花怒放;教师满脸愁云,学生的心里会沉甸甸的。如果大家的心情都不好,那怎么能够创建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所以说,要创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教师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

    4数学思维培养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起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说,我能行,别谈虎色变。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支点,用杠杆的力量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那么这个支点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比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吃,把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我就利用这个小小的情境引导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除数被除数同时增加数倍,它们的商是不会变的,以突出数学问题情境的主体要体——数学问题。

    [图片1]

    二、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有质疑的精神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疑问,有疑才有问,学生的学习是从质疑开始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育学生遇到一个问题要从思考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始,不断地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要动用自己的大脑,消化每一个问题,同时遇到问题首先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才有思考的动力,由问题到对问题的思考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就是成功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更重大的收获就是掌握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学生享受了生活的过程,我们想想,这样的教学真是一箭双雕呀。

    三、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积极的评价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既是学习的组织者,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同时还是一位学生,学习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