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以目标为主线,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步落实,才能真正达成目标,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首先紧扣课标和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因此之前必须认真学习课标,依据课标,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系统和每单元的教学任务,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全面理解三维目标,使各项目标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的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其次把握尺度。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能忽视。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目标,既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违背教学中的量力性原则,又不能降低教学要求。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图片0]
实施目标
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讲究方法。出示目标是目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出示目标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学习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向既定目标挺进。 1.直接了当。通过教师简单的谈话直接了当地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人人明白本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2.分步出示。鉴于学生对目标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通过分步到位有层次展示目标,并对出示的第几个具体目标作必需的解释;3.画龙点睛。在教学基本结束进行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出示学习目标。
在这一方面洋思中学走出了成功之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中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指导,然后在给定时间内让学生去自学,目标确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自学指导确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时间规定了效益。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节约了大量时间为后面进行自学检测,当堂训练留足了时间。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先出示了几道复习题,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分数、小数以及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然后出示自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学生在明确目标和方法的情况下开始自学,按照课前安排,自学时间为10分钟,结果不到6分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效果特别好。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一是旧知的铺垫为新知获取垫定了基石;二是出示了学习目标明确了学生学习的方向;三是出示自学指导规定了学习方法;四是规定了时间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用最短的时间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重点,节约大量时间进行巩固提高训练。
2数学课的教学方法
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图片1]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
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创设数学课堂氛围
问题探究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分数的初步认识》很多老师都选择过上公开课,但著名数学教师张齐华课后那个拓展让所有的数学教师都为之称叹。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广告:冬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四份,可是他转身一看,不好!来了八个人,他该怎么办?正当他把问题解决了的时候,又来了第九个小朋友,他又会怎么办?边看广告边思考,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有的学生说从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联想到了1/4,有的学生说从第三、四个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联想到了1/8,1/9,还有的学生说联想到了1/2,这时张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学生通过辨析得出这里的1/2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是整个蛋糕的1/16。连广告当中都能看到分数,看来生活当中不是缺少分数,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不得不佩服这个精心创设的情境,一则普通的广告,到了课堂上,成了精彩的教学资源,成了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绝好的数学素材!
创设想象情境,在轻松思考中发展思维。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班级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通过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4数学思维培养
鼓励大胆猜测,培养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取得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可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立即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无法确定是什么三角形。此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无法决定?”大家说说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某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能肯定它是锐角三角形。我在表扬该同学后,话锋一转又说:“你怎么就能肯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呢?假如是底角,那么又是怎样的情况?请大家课后讨论讨论。”
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开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教师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时,有的学生便讲出了自己的方法,即沿一个梯形中住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