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实现有效的提问,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最主要的问题突出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因此,只有处理好课堂的有效提问。今天,朴新小编就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跟大家说说。
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任何与这个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将被老师否定。由此可见,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走下去,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课堂所提问题,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而是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这样就使得课堂提问所起的作用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提问的过程实质上就简单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学生)过程。这种提问,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的。因此,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内涵有一个新的认识。新课程下课堂提问应更注重帮助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体会、心得和结论,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
[图片0]
加强问题结构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问题结构应该逻辑严密。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重新认识设计问题的角度。
新课程理念要求设计问题的角度要有所创新。课堂提问由低到高有六个水平:知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据统计,目前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属于第一第二水平占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或掌握)知识点的问题占到80%中的6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问题微乎其微。由此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多属“低水平”的,而缺乏高水平认知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而恰是后者最能启发诱导学生的,也是促使学生形成新型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点。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
2 小学 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问”出学生的激情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产生思考的激情,求知的激情,互动的激情,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出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起于学习,行于思考,归于创造。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创造。数学的目标是培养思维,目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学生通过学习前人总结的规律,掌握旧知,发现新知,最后达到创造的目标。因此,教学的提问,问题的有效性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这是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因此,问题设置要开放、多元,富有创造性。要注意几点:一是问题的条件常常是不完备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补充。二是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具有层次性,多元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可以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三是问题解决的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及创造性。
[图片1]
“问”活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数学的心脏,心理学证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由此可见,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所以设置的问题,首先要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开动脑筋,问题要富有思考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突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切入口要适当,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起学生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其次,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望而却步;难度太小,引不起学生兴趣。最后,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是指能引起学生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动力
动力的涌动
自主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通过积极主动的自学获取知识和能力。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独立的、主动的认识活动,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精神财富,或者把知识转化为智力才能,这都要靠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设想一下,如果课堂教学中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课堂将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气氛将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培养得出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才来呢?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真正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整体素质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的作业时间。并尽可能地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在教学中学生能读懂的,我坚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我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学生不懂的,经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再精要地讲。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读书方法和学习内容上让学生自主,在质疑和解疑上让学生自主,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动力的源泉
兴趣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会让他们主动学习,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那种老生常谈的教学方法,最易使人乏味,产生心理厌倦。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设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努力打破常规,做到破中有立,立中有变,教法灵活、形式新颖。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脑子思考,才会使书上的知识融会到他们的思想中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如:课上巧妙的设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深刻思考课文的中心与主题。合理地配合使用多媒体、实物、录音等进行形象化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阅读、朗读和练习,通过图、文、声、像、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4数学兴趣培养
1、用游戏把新知识引入课堂。进入初中以后,很多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2、新知识把问题生活化。“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5x2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3、以课堂讨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的讨论,是思维最好媒介,它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例如学习“圆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想办法计算校园老榕树树干的横截面积。有的学生说:“要砍倒大树才能测量半径,知道了半径才能根据圆面积公式S=πr求出横截面积。”另一些学生则提出反对意见:“砍树不是好办法,应该在不砍树的前提下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就此展开讨论并得出结果:先测量出树干的周长,变换圆周长公式C=2πr便可求出树干的半径,再应用圆面积公式就可求出树干的横截面积。这样,在轻松愉快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