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USEIRY
  • 终于找到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作业分层

    1 小学 数学教学如何作业分层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作业分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承认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施教,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而在“大班额”下教师很难做到这点。作业分层设计无疑是良策之一。今天,朴新小编就以此来跟大家说说数学方法。

    ⒈深入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作业分层设计,首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调查。通过查阅学生的成长档案,对学生的每期、平时检测情况与现实表现等进行分析,结合平时的细致观察与家访,对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现实学业水平有一个综合而全面的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掌握的调查资料,全班学生基本有以下三类:A类是目前的“学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1/6,基础差,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欠缺;B类是目前的“中等生”,约占班级人数的一半,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C类是目前的“优等生”,约占班级人数的13,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

    [图片0]

    ⒉讲究策略,有效实施

    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后,在教育中要确实保证分层教育的有效实施。我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逐课时地编写了课时作业,特别对作业的批改进行了改进。对A类“后进生”的作业批改尽量当面批改,发现知识掌握情况不好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从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帮助他们找到原因,及时加以辅导与教育。当发现有进步时及时给以表扬,适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动向,让家长积极配合教育与辅导,使“后进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对B类“中等生”的作业批改重在点拨、适时指导,注重作业评价的科学性,评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或努力的方向,必要时教师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与资料,让“中等生”在学习能力、综合运用上不断提高,使他们在这种分层教学环境中不断向更高层次转化;对C类“优等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作业采用讨论后互批、互评,对重点、难点部分在学生互批、互评后教师加以复批,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教师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与资料让他们在学习中“吃饱喝足”,让“优等生”在综合能力上得以不断发展,成为班级学习的引擎,带动A、B两类学生的不断发展。

    ⒊及时调整作业层次,促进班级整体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1.问题激趣法;

    新颖、富有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往往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垂径定理的推论”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如何求“历史古迹赵州桥的桥拱半径”这一问题,由于问题比较实际且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新知识的引入与讲解自然简单多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用激趣法;

    数学的实用性常被学生忽视,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现实世界的中介和工具。例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之间的关系谈起,以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探索,验证并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美学激趣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公式、式子等对象中的对称、和谐、统一、简洁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效应。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异和美妙,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向往数学。比如在学到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两圆相切、反比例函数图象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和领悟这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的东西,以激起其学习兴趣。

    4.动态激趣;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笔者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笔者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3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动力

    师生情感的沟通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条件

    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教师要给学生关怀和爱护,学生才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上他所教的学科,俗语“亲其师,信其道” ,让学生们感到老师不仅是长辈和师长,也是知音和朋友;不仅有师长的尊严,也有朋友间的亲近。要通过各种方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这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自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其次,要讲究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教师要经常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由信任产生的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透过教与学的交融贯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应尤其是对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肯定,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图片1]

    直观教学,实践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在讲角平分线的性质时,让学生动手折纸、观察、测量,发现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总结出角平分线的性质,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记得牢。在讲函数图象时,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观察图象,找规律,得出函数图象的性质,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学习兴趣比作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中国有句古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求知中的重要。只要在教学中,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使其由知之到好之进而到乐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数学兴趣培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教材都是作为一种权威而存在。学生在课堂以及平时的相处中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不善于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对教师有讨厌的态度。这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是很不利的,学生不愿意学、不主动学,学生在教师的课堂上没有一个轻松专注的环境,自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培养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保证知识的严谨性的同时要降低自身的权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多于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大胆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应理性分析,告知其见解的正确与否,同时对其作出鼓励,绝不能用不耐烦的态度草草敷衍。有一些学生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或看法,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如果一些学生的提问不符合数学观念或者常理,教师也不可训斥或者批评,学生与教师不是上下级关系,要有平等对话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拥有高水平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所学习的新内容,对于以前学过的知识也更难忘记,同时保证了学生会花费自己的时间来进行数学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孕育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不意味着需要在教师教学之前就掌握需要学习的内容,而是要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了解,对框架进行梳理,以便于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全面的掌握知识。教师可在每一次教学前提醒学生进行预习,以此提高课堂效率。第二: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堂上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课,配合老师,积极回答问题,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做好记录,以便于日后的复习掌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做笔记而耽误听课,本末倒置。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笔记的记录,也可以进行检查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但应注意不要变成硬性要求,成为学生另一种形式上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