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说说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
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图片0]
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学习交往素质的表现。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好学会学的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时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是希望听听同学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
另外写作也是学生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形式。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训练,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冲动,使之愿意动笔写;或者通过练笔将思维条理化、逻辑化。特别是课外的自由写作和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写日记、报道、随感、评论、文学小创作以及应用文体等,都是学生敢于积极交流、掌握学生策略的表现,教师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具有观察细、立意新、构思巧的写作能力,而且写作思维的展现合乎语文的规范,保持写作的强烈兴趣,保持思维的积极活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理安排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程序安排得当,教学才会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则,就会陷入混乱。教学程序的安排,应遵循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及学习语言的规律。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变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如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宏观上来说也是一个非正式群体,这个非正式群体与其他非正式群体的本质区别是,他们大多数都是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因为心智上、思想上、行为上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很容易产生群体效应的。例如,在课堂上一个小朋友说话,其他的小朋友就很容易“跟风”所以作为为人师表的我们在这个时候就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但是这个群体的小朋友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我们就应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来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在古诗教学的时候,因为社会环境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很难理解其中含义,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科学的教学。就拿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为例,很多小朋友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是一无所知的,这个我们可以利用影片将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画面放给他们看。让他们的脑海中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画面,当然就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呀!当然,我们也可建立“植物角”在适当的时机把种子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当一回农民伯伯,自己体验春种秋收的感觉,自然而然学生们就会理解什么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进而理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含义呀!语文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教育,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现状,更应该重视的是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
3课堂让学生与老师互动
我们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启发能力
德国一位教育学家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犹如我国古代一位教育家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们学校中有一些教师很认真的备了课,但准备的也就是这一节课有哪些重要的知识需要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而没有准备让学生参与其中。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引导,只注重自己满堂灌输。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谈不上教学效益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在所教的八年级语文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
首先,学生有了质疑问题的习惯、方法。学生的主体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也就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我教的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八年级中名列前茅。其次,我善于从学生的质疑中发现思维的切入点。有一次在上课时一个叫杨小明的学生提出一个关于文言文词语的古今词语的变化,我及时给予答复,并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后,他很高兴,成绩从此逐步上升。因此,师生对话并不是你问我答,而是循循善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智能。当学生在交往对话中出现困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答问铺路架桥。教师不应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使学生不紧张,不拘谨,沉着有序地将问题表述出来。要对学生的答问作出评价,将学生的答问转述给其它同学,让他也让你自己摆脱孤独感。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要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多向关系,教学活动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
[图片1]
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和谐、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由于各自的成长时代、环境不同,对待同一问题的理解方式、心理感受也就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因为自身的阅历和经验丰富,处于积极的、优越的主导地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敬畏和压抑感;而青少年学生因为想像力丰富,有时也会提出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师生之间的心理落差越小越好,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老师的爱护和关怀,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朋友,树立起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新观念。
教师一定要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逐渐形成适合当代的新师生观。要让学生敢于把学习的、生活的、人际交往的一些问题和想法与自己的老师沟通,从而找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社科类文章,这些文章思想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较密切,例如小说的思想意义、杂文的论点都与师生间平时的心灵沟通离不开。总之,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平等的关系能更好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良性发展。
4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拓展文本资源,激发大胆想象
1.充实文本,发挥想象。艺术讲究的是“着墨处是画,无墨处亦是画”。文学是一种艺术,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在叙述描写时留下了诸多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激发学生们大胆想象,让他们放飞灵性,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充实文本。教学《荷花》时,读到其中一段,我趁机问道:“还有谁会走过来告诉我它的见闻呢?”简短的沉默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露珠在我身上滚动,告诉我溜冰的乐趣。”“青蛙跳上来,告诉我捉虫的快乐。”“蝴蝶飞过来,请我欣赏她优美的舞姿。”“小鸟飞过来,唱起动听的歌儿。”就这样,一句句充满诗意的童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学生便可在他们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描绘绚丽精彩的世界。
2.拓展文本,尝试创作。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延伸: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习”走向“讲述”,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表达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表达的兴趣会更加浓烈,表达所需的素材也会更丰富,个性化语言也能得到施展。如学完《珍珠泉》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借鉴文本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学了《争吵》后,让学生想想平时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抓住当时的语言和心理想法进行描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促成学生从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这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果课堂教学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以相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学生,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使其遭受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积极创设一种有利于全体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办自暴自弃为自尊自信,办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进而通过他们的努力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与成功,亲身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欢乐。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例如,在愉快教育实验中,课堂教学要求做到“三清”。每节课下课前要留出2-3分钟的时间进行当堂测验,教师及时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及时反馈,此为“节节清”;个别学生没有做到当堂消化的,教师就利用自习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知识不欠债,此为“天天清”;改革考试制度,取消期中考试,强化单元复习和检查,边学边巩固,此为“段段清”。总之,学生没有体验过由于获得成功而满怀喜悦的心情,就不可能认真考虑如何在学习上更进一步以及如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些“特殊的成功情景”,使他们积极迎接以后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