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总算清楚如何提高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1如何提高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语文,作为一门传承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我国的小学教育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说说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注重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心理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老师应该与学生多多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状况,走进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系与理解,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使之得到更好地维持。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意识还未完全发育形成,因此,他们受旁物影响很大,而他们的思想一旦定型,就很难再改正过来,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注重满足学生的表现需求,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发言能够充分活跃课堂的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当然,老师在进行沟通时也应该注意方法。老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以轻松、自然的聊天模式进行沟通,这样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排斥心理,而且还能够与学生成为朋友。老师适时、适当的关心、关注学生,赞赏学生,让学生得到鼓舞,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图片0]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增强语文教学的质量,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兴趣的培养阶段,他们对于一些新奇的东西很容易的会产生兴趣,因此,老师应该积极探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利用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氛围。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素和技能,老师可以利用语言的魅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亲近的对待老师与课堂,从而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前播放出色的朗读,让学生在上课前就先被课本的内容吸引,而且,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期,课堂上适当的提问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问题的设置应该经过老师的精心设置,问题的难度也应该由简到难,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欲罢不能的动力,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抛砖引玉,学生合作交流 课堂学习除了自主实践外,还需要合作。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个体充分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思考。要给足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评价合作学习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合作的次数,更要看个体智力投入的程度,不仅要看讨论的时间,更要看学生参与的充分程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就要尊重现实,要给每个人机会。例如:先让每个学生思考,整理自己的见解或问题,然后在学习小组的小范围内阅读交流自己的见解或问题。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吸取别人的精华,完善自己的答案。再选出好的在小组内发言或全班发言。这样合作学习就落到实处,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而不是只听积极发言的学生说,充当听众的角色。

    评价文章、完成习作 在语文素养中,作文体现着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表达、实践经验等综合能力。根据“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的原则。对于在校时间较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都是有限的。学生更多的是要靠读书获取知识,教师传授的习作方法和技巧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指导学生习作之前应首先指导学生评价别人的文章。例如:作者的选材、结构安排、语言组织、标点、修辞运用、写作顺序等,都有那些不足,那些好的该学习,那些不足之处该注意。只有会评价别人的作文,才会在自己写作文时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在写完之后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作文。并在不断改正、不断完善中提高习作水平。

    [图片1]

    尊重现实、确定重点 对于不同的课堂来说,更应讲究课堂个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每堂课都合作交流、朗读训练、体会深刻句子含义。要主次分明。对于一堂课来说,只要抓住一两个重点就可以了。例如:教学优美的写景文章,应重点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教学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应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仔细默读从一个简单的现象悟出深刻的道理来;教学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想象、有感情朗读;教学篇幅较长的故事性文章,应指导学生多读书思考理请文章顺序,明白主要内容。有的文章需要整体把握主要内容,有的需要细细体味个别情节,有的需要合作交流,有的需要自主探究。对于不同的文章,目标应少一些,重点突出,教学的方式和过程应该是各有特色的。

    3课堂让学生与老师互动

    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由于低年级学生组织能力和自控能力低,适合多设计同桌或者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适合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来开发更多种类的互动渠道。

    设计“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有特别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会使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材料和思路的选择,而不只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以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原有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留给学生,就像把学生置于一个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才能找到救生之路。这样,就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交流的话题更多,情感体验丰富了,思路也能打得开,相互影响,容易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更容易产生沟通。因此,课堂上除了教师准备充足的材料、创设丰富的情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资料,促使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4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开放思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去发现探索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负有价值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深钻教材,把握教材引导低年级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如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的教学中,我越来越感到“10的认识、应用”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因为10是两位数的起点,1-20各数的认识是建立在“10的认识”的基础上。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分别运用了“凑十法”、“破十法”。10在这里起到重要的工具作用,以10为核心就把相关内容拉起一条线。这样在教学中,我有目的不断加强学生对10的认识,从计算10+?、?+10、2+7+8等试题中,引导学生体会10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让她们感悟到10是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重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比如在教学“27+5”时,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算出结果,然后在班内充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是想:25+5=30,30+2=32;有的是:27+3=30,30+2=32;有的是7+5=12,20+12=32等。又如:1、3、5、()、()找规律填数时,有的想的是单数,有的说按1-20数都接过一个再写。这样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