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总算知晓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案例

    1 小学 数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案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

    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图片0]

    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数学课堂教学

    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划分,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在教学活动中,不能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即要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教学的灵活多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重结果记忆,轻过程的学习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今天我们不能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那样我们就落入了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出色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

    3数学学习内动力的激发

    重视例题教学,激活探求乐趣

    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既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范例,又为其数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结点,体现数学思想,揭示数学方法,规范思考过程。明确每一个例题在数学中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把学生对例题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解题的表面,还要深入了解其内涵,领导数学的思想和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中,我出示八个例题,并配有八种详细的解法,有不少学生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认为八个例题是互不相关联、各自独立的,因而在做本章的综合练习时感到困难。其实只要把这八个例题进行综合分析,前后联想,就会发现有的例题是互相联系的,有的例题甚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片1]

    运用变式教学,激荡思维波澜

    从某一组存在某种共同本质特征的不同教学对象中寻求或发现本质特征,是学习数学中有关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技能。变式教学是掌握这一技能的常用方法,该教学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变化中概括出本质特征。 如讲习题:在甲处劳动的有30人,在乙处劳动的有40人,现另调4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的人数为乙处的人数的倍。应调往甲乙两处各多少人?

    分析:这是一道劳力调配问题,按解题的习惯,要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而本题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即是要求两个未知数的值。我们如何通过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它们呢?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取出具体的数量关系,概括为:?+?=40,设这两个未知数中的一个为x(可先设甲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应用x的代数式即(40-x)表示出来,那么此方程也就容易列出来了。 初一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的阶段,解题时他们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但往往缺乏有序地迫近目标的思维过程。虽然教师按照教材所列步骤讲解例题,然而一些学生自己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在教学时应认真指导学生有序地思维、顺序地操作。

    4数学教学效率探微

    发散处追问,引发思考

    新课标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发散思维,做到学习与思考兼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学生的关注点,采用追问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看课本内容听教师讲解去掌握知识,而是事先准备好试题,让学生发散思维采用有效的方法去解答。

    140×50这道题目,学生就有多种解法,具体如下:(2×70)×(5×10)=(2×5)×(70×10)=10×700=7000,(100+40)×(25+25)=(100×25)×2+(40×25)×2=5000+2000=7000. 将各种解答全部罗列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考虑并选出哪种方法最简便。这种发散式追问的方法,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在发散处适时追问,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会思、多思、勤思。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情况下,积极了解课本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关键处追问,凸显核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数学的性质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采用追问的提问方式,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在无形中渗透数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千克和克”这一课时,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教材内容,而是提前让学生观察和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或日常用品的包装袋,并将它们的重量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收集的信息有:一袋卫生纸、一袋大米25kg、一支牙膏105g,等等。针对学生收集的信息,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千克和克的区别,学生积极回应:千克比克重。根据学生的这一结论,教师追问:1kg的铁和1000g棉花哪个重呢?

    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告诉教师:1kg铁重。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千克和克的区别,教师拿来1kg铁和1000g棉花让学生自己比较。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了这两个物品的重量后,纷纷表示:“老师,这两个好像一样重。”于是,教师追问:“既然一样重,那么1kg和1000g应该是什么关系呢?”于是,学生得出1kg等于1000g的结论,教师顺其自然地为学生讲解kg和g的换算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如果简单地对知识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同时也没有兴趣去理解,这样的数学对学生来讲只是枯燥的数字。因此,采用追问式的提问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